崇尚数据库营销


  • 来源:中华新闻报
  • 作者:张志安、柳剑能
  • 时间:2013-01-14
  • 人气:2268
  • 分类:互联网+

    数据库关系营销,旨在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开发和维护,同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和沟通,从而实施关系营销。它要求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库,通过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来获取制订营销策略所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目前,国内传媒在数据库关系营销方面的实践非常少。这方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赢周刊》是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案例。

     营销定位:协助中小企业成长

    《赢周刊》曾经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周刊成立于1999年3月,当时是《信息时报》的周六版,每周六8个对开版。2001年3月,《信息时报》划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后,改变了原来的定位,由经济信息类报纸变为一张市民类报纸。这时候,《赢周刊》被分拆出来,借壳《广州商报》继续出版,报头上新老报名并存:头部是“赢周刊”,底部是“广州商报”。直到2002年10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广州商报》才正式更名为《赢周刊》,这才最终告别过去“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成为一张真正独立运作的财经周刊。

     一开始,总编辑熊晓杰想把《赢周刊》做成主流的财经期刊。运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资源配置与竞争对手相比不足别人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可能正面较量。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并没有给《赢周刊》投入巨资,决定了这份刊物不可能像其他新兴媒体那样,走大投入、大产出的路子,发行量不可能迅速攀升,广告收入也不可能有爆炸式的突破。如果要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和持续竞争力,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定位自身的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赢周刊》要生存发展,必须以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取胜。在仔细分析了《赢周刊》的资源和市场情况后,考虑到三个因素:1、国内媒体中尚无一家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周刊,这是一个市场空档;2、《赢周刊》人员过往的经历和经验,适合为中小企业人群提供服务;3、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大批企业资源,并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为此,《赢周刊》把自己的使命确定为“协助中小企业成长”,角色定位在“中小企业全面服务提供商”。这样,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又能细分市场、错位竞争。

     与“服务中小企业”这个功能相对应,《赢周刊》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这是一份崇尚数据库关系营销的周刊”。数据库营销的本质是关系,目标是维护与读者———中小企业主的良好关系,而数据库只是实现和维护这种关系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我们会坚持数据库关系营销的思路,为中小企业及其人群提供除新闻以外的全方位服务,(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如培训、企业公关、营销策划、管理咨询等。”这在《赢周刊》已成为共识。

     营销前提:高层次的文化产品

     《赢周刊》也着力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产品的内容质量。

     在新闻方面,《赢周刊》提出“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新闻”。为此,他们采取三种方法:追踪商战、剖析成败、聚焦名人。“追踪商战”的报道中,要求在记录商战过程的同时探求其背后的战略和启示,把记述手法和点睛式的议论相结合;“聚焦名人”具体体现在《非常对话》和《生于六十年代》两个栏目上,两年多来,共采访了100多位全国一流的企业家,《非常对话》丛书已出版到第四册。《生于六十年代》系列丛书也已出版两册,以此为基础,“生于60年代俱乐部”即将拉起大旗;“剖析成败”则是一个传统优势项目,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失败案例最先都是《赢周刊》推出的,如太阳神、万宝等。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在于:“要求记者在采写报道时,不要只是告诉读者有什么信息,而是要告诉读者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借鉴和学习到什么。”

     在新闻版块的设计上,他们分为“新闻”、“充电”和“活”三个版块。其中,充电版块中的“营销”版、“人力资源”版等都有大量案例,甚至还有个专版索性叫《输赢案例》。“我们的一大特色是注重案例分析。由于人手原因,以及经验问题,采编质量还未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标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赢周刊》的版面上,新闻策划一直占重要地位。比较有影响的策划包括“发现粤商”“2001年中国企业界十大赢家十大输家”“谁敲响了创业者的下课铃”等专题。“我们在全国第一次系统提出并论述粤商概念,并对粤商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入的阐述。这一专题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反响,后来有人据此成书,据说销路甚好。”还有《生于六十年代》和《中国经销商》栏目等。这些栏目和专题都有个共性,就是注重对人群的把握,以及浓厚的人文情结。“财经报道中人是第一位的,一切报道必须以人为核心展开。一方面可读性强,另一方面也利于汇聚人气。” 


[上一篇] 数据库营销:企业统计应用的新领域

[下一篇] 对数据库营销功能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