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互联网对客户价值认定差别巨大


  • 来源:新浪财经
  • 时间:2014-10-28
  • 人气:415
  • 分类:客户管理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其中技术实现所需的数据,几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金融脱媒。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

    1、 电子支付

    央行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

    传统线下落地支付业务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票据业务量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1.61%和2.93%。其中,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业务均下降。银行卡发卡量增速放缓0.57个百分点。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较上年末减少4.71%;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较上年末减少20.25%。就连商业银行力推的电话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也分别下降6.59%和8.92%。

    可以说,互联网企业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垄断。尤其是中国银联在线上和线下两个领域的份额大幅压缩,以无力反攻了。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

    这一局面在2014年会进一步加剧。微信对公众号开放支付业务,以及京东正式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大战中,电子支付领域将变成互联网入口最主要的战场。

    2、资产业务

    2013年6月阿里集团正式推出“余额宝”业务,据天弘基金2月26日的数据,余额宝客户已有8100万,仅2014年2月份就增长了2000万户,日均增长百万,已超过A股投资者人数。余额宝总规模已经突破6500亿。

    有太多的新闻描述了各类“宝”对银行的冲击,其实余额宝不仅仅打击的是银行的存款,更重要的是余额宝已经把投资者心中的无风险收益提高了许多。一般的Rf衡量的标准是国家发行的一年期国债,但是余额宝6%的年化收益和T+0的交易打破了这一标准,无形中提高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3、券商和基金

    股票和基金是国内投资者最重要的两大投资品。

    随着余额宝的出现,整个基金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各家基金公司争相触网,主要目的是客户数、资产总额和渠道。

    银行渠道一直是基金销售最重要的渠道,占整个渠道的60%以上。互联网电商加入到基金代销渠道大战中,从募集时间、募集人数和资金质量上都完胜银行。

    经纪业务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在60%以上。国金和腾讯开发的“佣金宝”打破了券商业万八的行规,直接触动了券商的神经。由此可能掀起新一轮的降价潮。

    为什么提到互联网总是“颠覆”

    大多数的人一想到互联网总是出现一个名词“颠覆”。其实出现的往往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那几个固定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在老百姓心里的印象实在太深了,以至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那几个企业的代名词。其实许多传统企业忽略了自己也可以有互联网基因的。

    网络上流传着XX行业将会被互联网所颠覆的新闻,我认为颠覆是一种自我优化的过程。

    互联网最有价值之处不在自己生产很多新东西,而是对已有行业的潜力再次挖掘,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新提升传统行业。

    就像计算机软件都会有bug,需要有补丁去完善它。传统行业不是做的不好,只是有些漏洞被互联网行业发现了,其依靠互联网技术,复制并优化了传统行业,而且互联网学习的速度很快,一个门外汉也变成了半个专家。互联网并不能产生实质的价值,它只是一种手段,依附在某种商业行为下,产生的价值。

    传统金融的回应

    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巨大的冲击,金融行业也开始互联网化。但是互联网做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化本身就是两回事。互联网秉承着互联网精神,复制着金融相关的业务,依靠互联网技术优化、并转变着金融模式的原型。传统金融只能是“东施效颦”,基金推电商、银行产“宝宝”、券商壁虎一样的断臂求生。他们骨子里并没有改变什么。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围城”

 

    上面这张表是互联网金融主要的几个模式。

    想说的不是这些模式多创新,这几个公司多挣钱,想分享的是互联网和金融怎么审视对方的。

    这期间给我的感觉就像小说里的“围城”一样,互联网眼巴巴的看着那些金融牌照,金融机构眼馋的是互联网大批的用户和导入用户的端口,于是两个行业联姻吧,生出的双胞胎(同属互联网金融,一个更多的遗传了互联网基因,一个更多的是金融的基因),两个孩子外貌很像,但是性格却差异很大。

    站在围城外的我,深知金融机构的里子,也深感互联网惨烈的竞争。像阿里和腾讯这样貌美如花的大闺女,自然是人间人爱,花见花开;百度[微博]、网易和新浪只能是“厚积薄发”了。基金就像倒插门的女婿,外人看来像占了一个大便宜,在娘家受气只有自己知道。

    相对金融机构较单一的业务结构,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新应用,部门和部门之间为获取公司资源的争斗,多少费尽心力、苦思冥想的创意胎死腹中,惨!

    三、我们的未来

    我希望看到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兼具了金融的内涵和互联网精神的行业,虽然有些不太可能但是是一个愿景。

    我从两方所关心的要素来分析、架构未来的互联网金融

    决胜点:用户、用户体验、金融产品和风险

    1、 用户和用户体验

    前天看了一篇写用户体验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

    我的理解:

 

    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至上,如何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如果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就能带来客户的话,每天金融机构什么也不干,每天念叨客户第一就行了。我自己感觉,用户至上在互联网里其实首先必然是建立在第一有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第二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实现的可能性,互联网的砸钱模式,本质里是先哄好你,然后杀你,他们都不是雷锋,他们对你的所有的好,都是为了有一天更大的从你身上挖掘出利益。这是互联网的生存模式,如果不是这个模式,他必然被股东搞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其实,每个人都是用户,都能带来价值,而且带来的价值都基本可以被平均划分。而金融机构不是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特定的客户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其他客户,他的用户群不是常规的均衡分布的,差异化极大的。所以如果金融企业真把互联网的所谓用户至上当成真理,那就是真的是被忽悠哪里去也不知道了。”

    2、金融产品

    余额宝,8100万客户,规模6500亿

    从互联网解读分析,过10亿的应用已经很牛逼了,接近8%的转化率也不错。银行看着都眼红,其实互联网的客户需求其实相对复杂,但是供给反倒容易,而金融需求极为简单,但是几乎非常难以解决,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需求,其实就是一句话,给客户赚钱。如果你赚不了钱,客户就不再是你的上帝。所以,在资产管理行业,客户数是一个虚数,你拿到钱,其实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不断的持续的呈现你的盈利能力,才能留住客户。但这个问题,互联网技术解决不了。

    从银行角度看,8100万个客户、6500亿存款、人均不到1万,这些不算什么,但是毕竟是从自己体内流出的。

    从国内业态来看,所有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从支付衍生出的产品(P2P不算,它对金融机构不具有威胁)。这也是支付业务最早放开的结果。

    3、风险

    我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风险集中在:

    a) 流动性风险——余额宝依靠支付宝限额进行控制,但是T+0服务对担保机构压力非常大。

    b) 屌丝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中国屌丝习惯了占便宜,当没便宜可占或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怎么办,像现在信托和债券的投资者一直抱着“刚性兑付”。

    c) 信用风险——没有统一的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无法实现标准化。

    现在互联网和金融各有自己头疼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用户数并不少,基于2/8法则,小额账户所能产生的效益很少,而且投入产出比低。但是小额账户的数量大,有待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聚拢和转化。互联网最头疼的是商业化模式,一旦不被网民认可,后果很严重。

    中国模式的探索——“1+1=1”

    从最近监管层发出的声音看出,监管层是比较认可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的,和国家宣传的普惠金融的政策是一致的。一行两会最近及未来出台的政策比较多,会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产生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在中国,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还是金融机构互联网化最后都将形成“1+1=1”的结果。根据政策的指引,中国只有一套支付体系,没有影子支付体系;央行已经给出了“影子银行”的定义,那些借互联网之名,做地下钱庄、非法集资,以及没有金融机构的职能却行使金融机构权利的公司,最终将被取缔。

    “1+1=1”的模式在于融合

    传统金融机构会从粗放式的管理和政策红利盈利模型里走出来,依靠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在线上支付业务(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业务)上有自身的优势,可以依靠支付的经验来开拓其他的金融业务。互联网似的野蛮竞争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固步自封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实体网点”作为金融的通道,以资产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建立完善的信贷体系,更市场化的金融政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 优质客户关系的价值

[下一篇] Aeroplan的客户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