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公司异军突起 中国银行业面临突变


  • 来源:参考消息网(北京)
  • 时间:2014-11-25
  • 人气:531
  • 分类:大数据

    外媒称,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网络竞争撼动了以往全球商业模式的宁静。然而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在适应金融自由化方面已很吃力—这种转变结果将是地震式的,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面临一轮来自那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竞争,这种竞争正在改变银行业的格局。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21日以《中国的银行面临突变》为题报道称,现有银行有着遗留下来的系统和流程,而来自技术领域的一些新兴公司具有灵活性及雄厚技术人才的优势。现在,他们正快速建立金融能力,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正面交锋。

    随着中国推进金融自由化,中国政府已公布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私企可全资办银行的试点方案。腾讯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Webank)的参与者之一。“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重点放在向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放贷。网络公司正式介入银行业进一步模糊了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

    报道称,由于竞争日益加剧,银行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不得不加强在线服务。中国消费者个人金融资产的60%是银行存款(远高于美国的12%)。但随着互联网提高了人们的金融知识以及具有便捷性,降低了投资的最低门槛,消费者正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仅一年后,其管理下的资产就猛增到大约5700亿元人民币,使其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的成功刺激了其他的竞争者,如百度和腾讯,它们也都跟着推出理财业务。

    不过,消费者从银行存款转向其它理财产品,主要是通过如余额宝等网站或网上收费较低的经纪商来进行。网上优惠经纪服务带来的利润低一点。

    报道称,中国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网上分销、营销和交易渠道单—而且中国的消费者已随它们的改变而改变。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2013年,中国近80%的银行交易是网上交易。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现,证券公司98%的客户已注册了网上交易账户。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估计,一次网上交易的成本通常为银行柜台交易的七分之一。

    但是,尽管转到网上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其需要投资,而且因使得消费者能够比较产品、费用和利率,而使利润减少。中国的银行和金融公司将不得不利用其网上渠道提高销售和营销效率,接触以前无法接触到的顾客,来抵消这种影响。

    除了面向客户这方面,提高后台和后勤保障、降低和减少成本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一个解决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的答案。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电子商务平台通常拥有关于小商户和个人消费者的大量信息,包括支付历史记录、销售点数据和社交网活动。银行具备正常的能力,可以分析这些信息,降低风险,并增加给那些未得到充分服务的小企业和零售商的借贷。

    除了给银行提供信用信息外,有些电子商务公司—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和百度—已建立了自己的小额贷款分公司。

    中国的银行和金融公司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方面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因而有些公司可能选择通过并购和合作来增加自己的人才库。

    很显然,愿意接受这些变化并站在创新前沿的那些金融机构就有潜力获得巨大的价值。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通过大数据分析减少不良贷款每年可节省约8000亿元人民币,通过把其更多的业务转移到网上还可节省2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银行业之外的潜在连锁反应甚至更大。如果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好的资本配置,从现在起到2025年,可能使中国总的GDP增长提高1到2个百分点,并会增加11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上一篇] 商业银行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

[下一篇] 央行降息,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