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绝对性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作者:陆亦琦
  • 时间:2015-05-12
  • 人气:323
  • 分类:体验

    日前与一位从事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朋友闲聊“产品为王”的话题。曾几何时,我们还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中,揣摩“品牌为王”的真谛,直到一家从不做手机的小众电脑企业做出了一款只有一个型号的手机,并由此宣告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至此两家手机行业的大牌黯然下课……

    不夸张地说:苹果在推出iPhone之前,充其量只是一家在电子消费品领域有所尝试的电脑企业,这点从乔布斯之后给苹果公司的改名可以看出。直到iPhone出现,苹果才真正开始从一家小众电脑企业走上了重新界定一个时代的征程,不仅开拓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产品为王”时代的到来。

    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谈苹果作为一个品牌,而偏偏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苹果的崛起?因为这个角度对我们广大做电子硬件的亚洲企业、产业更具有借鉴意义。打造一个品牌着实不易,它包含了很多务虚的方面,如品牌的历史、创始人的个性(苹果的确有,但乔布斯的生平并非苹果成为苹果的原因,乔布斯的产品才是)等;而打造一个产品对于大部分工程师出身与思维的亚洲企业家而言,或许更容易消化一些。你或许读过很多关于乔布斯对产品追求极致与完美的故事,但由于乔布斯是一个轻言词、重实践的人,以至于有着数千年文科思维积淀的国人至今未能从乔布斯的豪言壮语中找出端倪,很难真正读懂这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神话缔造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指导思维与理念?说白了:实在搞不懂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我们能找到的关于乔布斯怎么做产品的言词表述非常有限,但从我们所看到的苹果产品,我们并不难归纳出乔布斯产品开发的思维与执行习惯(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用户体验的绝对性——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可以优先于用户体验。

    超你没商量

    在1984年苹果推出其划时代的Macintosh麦金塔电脑(我们现在统称苹果电脑)之前,微软与IBM已经推出了靠打指令操作的小型个人电脑,之后像惠普等企业纷纷跟进,本着工程师的惯性思维,在没有提升用户体验的情况下,首先是将成本降了下来,并以价格的下降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民用化,或者说培育了人群中的电脑发烧友。但用户体验至上的乔布斯并没有急着做一台更便宜的电脑,他要造一台更好用的电脑。在参观了当年苹果的投资商之一——施乐——在加州PaloAlto的研发中心PARC后,他认定那里发明的鼠标(雏形)应该是一个比打指令操作更为简便的人机互动方式,也就是说是更好的用户体验。于是他就把它用在了下一代苹果麦金塔电脑上。之后才有了微软的Window视窗,之后的一切都已经载入史册……仅在人机互动界面上,乔布斯总共带给世人三次革命,鼠标的运用是第一次。苹果与施乐的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别太沉湎于技术或专利,你发明的获利的也不一定是你;谁说只有中国才有“野蛮生长”?这是一个“抄你、超你都没商量”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码音乐与视频格式的诱导下,广大中国企业也像当年的惠普那样,凭着工程师的本能思维(精益运营,听起来熟悉吗?)造出了大量与传统电视分辨率一致的数码影像播放机VCD,它多给了人们一种选择,但严格地说VCD并没有真正提升看视频的视觉效果或者用户体验。消费者对VCD这个产业的接受主要也是由价格主导的(因为造的多了,价格就下来了),今天这款过渡产品已经成为历史。而从苹果在其iPhone上推第一块视网膜屏开始,这个用户体验主导的产品特性已经被用到了苹果的iPad,乃至现在的苹果电脑上。不难想见,用户体验至上是根植于苹果DNA中的本能与本性。

    苹果的确是第一家做Pad的企业,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乔布斯被赶出的年代),苹果曾经推出过一款叫Newton“牛顿”的产品(不太清楚是否暗示与另一只苹果的关联性),它可以用触屏笔写字,在因特网尚不发达的当时,这款Newton牛顿Pad居然还能连上电话线发传真。但从产品的用户体验来看,这是一款反人类习惯进化的产品:在当时笔记本电脑已经彩屏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试图让消费者接受一款体积较小、更为便捷,但I’mSorry非常抱歉,因为彩屏耗电问题没有解决,你只能忍受一下的一款黑白屏Pad……最终结果已经成为历史:牛顿上市不到三年便匆匆下架。

    从来不做硬件的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再次在彩屏耗电没有解决的大背景下推出了黑白屏的Kindle,不过这回它用了一个噱头:电纸书,强调黑白屏更像纸质书本的体验(其实只能代表黑白书本),对眼睛好,云云……它真的就这么不温不火地卖了一阵。而做过Pad的苹果始终都在观望,用户体验至上的(乔布斯已经回归)苹果是不会轻易去推一款用户体验打折扣的产品的,但苹果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最后苹果的科研人员用方形电池(撑足机壳内全部有限空间)将彩屏的使用时间提升到了8小时,乔布斯认为产品已经可以提供足够好的用户体验,iPad以499美元的价格横空出世,亚马逊的Kindle应声落地,当天从原价499美元自砍一刀到299美元,因为它非常清楚:一个落后的黑白屏,无论你用什么噱头,都不可能与彩屏等价销售……还是用户体验的绝对性,在消费者早已用惯了彩屏手机的今天,你绝不可能让这份用户体验再倒退到黑白时代,任何企图逆行的噱头都是暂时的。

    应该说IBM是最早将语音作为操作方式带入电脑人机互动界面的,但是追求科技至上(并非用户体验至上)的IBM并没有进一步优化语音操作,以至于用过IBM语音操作的人几乎都很快选择了放弃,因为准确率与效果要远远低于鼠标与键盘的输入。而同样的东西,到了用户体验至上的苹果手上就成了有点人工智能的Siri,这是乔布斯的第三次人机互动界面的革命。确切地说,目前Siri或其他的语音操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的巨大潜能已经不可小视,谷歌眼镜正是基于这个新型人机互动界面的一项全新尝试。

    品位才是症结

    既往不少谈到“产品为王”的文章都强调了产品的外观设计,爱好当代建筑设计的我也一直痴迷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但我不得不承认外观设计存在巨大的主观性,你认为漂亮的,我不一定认同,反之亦然。由此外观设计的可借鉴意义也就相对有限,这里我们只能指望企业当家人的美学品位有所提升,我已经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有着世界一流的工业设计师,但最后上市的成品却往往是落后于韩国的三流拷贝。设计师不是问题,企业当家人的品位才是症结所在。苹果、索尼、飞利浦等工业设计超前的企业也是为企业当家人的品位主导,信不信由你,苹果的首席设计师强尼已是二朝元老,为什么乔布斯时代每次新品问世你都揣着银子去苹果商店排队朝拜,“跪求”成为第一批上手的买家?为什么今天你只能看到苹果下一代成了S代,或是在外观设计上连个拉皮手术也懒得的苹果“新品”?设计师还是原来的设计师,他也不是老狗想不出新招了,关键是企业当家人变了,就这么简单。

    假如我们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产品为王”,这里可以优化的就不仅仅是外观设计,可以做好的地方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从优化人机互动界面来看用户体验的绝对性,其中不乏规律性的前车之鉴,比如:你不可能在用户体验上违反人类习惯的进化,说白了:一个真正成功的新产品一定要在用户体验上超越已有产品,这是绝对的,没有例外。  


[上一篇] 互联网下用户体验背后的秘密

[下一篇] 电商不是救命稻草体验才是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