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估值逻辑


  • 来源:同花顺财经
  • 时间:2018-07-03
  • 分类:移动化

 

    在金融强监管下,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金融、陆金所等金融科技独角兽投资估值不仅没有下调,反而继续创下新高。

    自2016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类机构和业务监管明显加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一行两会”监管格局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相继挂牌,以及资管新规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即将出台、非金融机构投资金融机构指导意见发布、互联网机构从事资产管理和互联网黄金业务相关办法出炉等,都给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类业务套上了紧箍咒。

    但是,2018年以来,PE/VC市场不断传出消息:蚂蚁金服估值1500亿美元、腾讯金融估值1440亿美元、京东金融估值1000-1500亿元人民币,陆金所估值约为600亿美元,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巨头估值不断传出新高,逼近甚至超过部分传统股份制银行估值。

    从市盈率推算估值

    估值,是资本市场对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未来生命周期里可能产生的利润的价值反应。金融科技独角兽的估值逻辑,主要参考维度是科技——也即互联网的估值方式,而非传统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估值方法包括P/E法、现金流折现法、净现值法等20余种。

    通过市盈率(PE)推算估值,仍是投行对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之一。如巴克莱通过预测蚂蚁金服未来三年的整体盈利,并基于28倍的市盈率预期,得到1550亿美元的估值。

    这一PE水平与国际支付巨头大致相当。对标来看,支付巨头在资本市场往往能取得较高的估值,并超过国际大型银行市值水平。截至2018年6月11日,第三方支付鼻祖Paypal市值约1000亿美元,PE约52倍。国际信用卡组织    中,Visa市值约2700亿余美元,PE约29.5倍。MasterCard市值约2080亿美元,PE约48倍。

    相比之下,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行如高盛、摩根等反倒不如这些巨头。高盛市值约886亿美元,PE约20.8倍。摩根士丹利市值919亿美元,PE约14.5倍。

    中国大型银行中,如工商银行市值达1.97万亿元,约合3000亿美元,但PE仅6.88倍,PB仅0.95。招商银行市值约7100亿元,约合1100亿美元,PE为9.91,PB为1.56。已孵化出四只独角兽的中国平安市值1.16万亿元,约合1800亿美元,PE为12.6,PB为2.4。

    从用户价值推算估值

    在零售思路下,从单用户价值推算公司估值,是互联网公司估值常用的另一种方式。

    支付是蚂蚁金服、腾讯等切入金融业务的入口。虽然只是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但二者本质上已接近于Visa、MasterCard、银联等信用卡组织,且掌握了商户端和用户端,利用移动支付打造了账户体系,用户增速迅猛。

    蚂蚁金服的超级入口是支付宝,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末,支付宝与其全球合作伙伴的年活跃用户数已达8.7亿。腾讯金融的超级入口是微信和手机QQ。根据腾讯财报,截至2018年3月末,QQ月活跃帐户数8.05亿;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帐户数10.4亿;其中,微信支付月活用户超过6亿,日均交易笔数超过6亿。

    根据兴业证券数据,截4月12日,PayPal、腾讯每用户市值分别约为391亿美元和487亿美元,考虑到蚂蚁金服的发展水平相对更早期,采用二者每户市值平均值的70%得到每用户市值约307美元,蚂蚁金服的估值为1597亿美元。这与蚂蚁金服当前估值水平较为一致。

    支付快速发展是各家投资机构上调估值的核心逻辑之一。2018年4月,巴克莱经实地考察并重新进行业务分析和计算后,决定将蚂蚁金服的估值由1060亿美元上调至1550亿美元。上调估值的主要原因有方面:一是蚂蚁过去一年线下支付增长迅速。2017年三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为53.7%,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同时,腾讯2017年三季度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占比为39.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巴克莱预计,2017年下半年,蚂蚁金服还将保持这一增长势头,这一预判主要受用户流量趋势影响。CNNIC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手机线下支付渗透率为65.5%,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手机线上支付普及率为70.7%,达5.27亿,这意味着在中国,线下支付用户是所有手机支付用户的子集。这也是支付宝全力推进线下支付,扩大线下消费场景的重要原因。

    业务扩展性提升估值

    支付基础上衍生出的两个逻辑,成为支持金融科技独角兽估值的逻辑。

    一是,金融科技独角兽以支付手段进入各个业务场景,甚至进入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出行领域,并打出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等概念,业务场景、交易频率的扩展性超越了一般商业银行。

    巴克莱上调蚂蚁金服估值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受益于多样化的支付场景和其他金融服务的渗透,蚂蚁金服收入来源更加丰富。蚂蚁金服的支付业务服务涵盖13种不同的消费场景,包括网上购物、零售店、游戏、日常缴费、餐饮、汇款、公益、信贷、金融服务、充值、校园服务、交通和医疗服务。除电商支付外,有2亿用户会使用支付宝的公共交通、社保和民政管理服务。蚂蚁金服的财富管理和贷款服务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TPV(年度交易额)的增长。

    中信证券认为,蚂蚁金服的商业模式是折叠式数字金融生态。国内视角看,是一个四层架构的可扩张金融生态。四层架构分别为:一以支付宝为载体的超级入口;二包括理财、消费信贷、保险在内的产品平台;三包括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在内的支持系统;四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IOT等基础设施。每一层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可延展平台生态,四层架构互相依存,实现闭环。国际视角看,海外电子钱包逐步落地,搭建全球支付网络正在进行时。海外的8个电子钱包,每一个都可能发展成为四层架构的金融生态。这一折叠生态,一方面可以提升平台变现效率,另一方面增强生态的反脆弱性。

    二是,独角兽们一般手握多张金融牌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金融控股集团特征,可以在消费信贷、资产管理、保险、证券等多个金融场景实现客户下沉,利用数据优势覆盖长尾客户。这部分客户,一是为原银行等机构所无法覆盖,二是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已经适应了完全移动化、互联网化的理财观念。

    巴克莱认为,蚂蚁金服一体化金融服务的渗透促进ARPU(单用户平均收入)提升。此外,全球化会推动长期增长,蚂蚁金服也将不断寻求发展机会,未来估值依然有上调空间。

    对于腾讯金融,天风证券认为,腾讯以“连接”为切入点,从消费信贷(微粒贷)、财富管理(理财通)、互联网保险(微保)、互联网证券(自选股、微证券)和信用授权(信用+),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小微客户的覆盖不足,借几乎零成本的渠道优势,汇聚长尾成为全场景服务商。

    在金融强监管下,金融科技独角兽的策略是提出“去金融”属性就技术转型。目前蚂蚁金服去“金”就“服”、京东金融宣布“不做金融”,国内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进行升级转型。由于互联网金融整顿仍在继续,目前仍很难评估其对金融科技巨头的具体影响。

    出海新故事

    从用户增长角度看,金融科技独角兽境内用户数量正在逼近极限,增长边际不断下降。目前,金融科技的“新故事”是出海,到中国香港、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扩展业务。

    其背后有两层逻辑:一随着中国出境游旅客的增加,支付业务随之出海,成为旅游沿线地区Visa、Mastercard等之外的新选择;二将金融科技能力输出。

    从数据看,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同比增长7%;花费达1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5%,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已成为泰国、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俄罗斯、马尔代夫、印尼、朝鲜、南非等10个国家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

    据笔者调查,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在当地设立子公司;投资参股当地金融科技机构;与当地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

    支付方面,中国移动支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正在向海外输出技术和经验:银联“云闪付”APP境外使用范围达25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将成示范区;支付宝也在超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入几十万海外商户;微信支付已登陆19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3种外币直接结算;其他支付机构也在泰国等地提供服务。

    蚂蚁金服C轮融资140亿美元,对于融资目的,其表示:将主要用于支付宝的全球化拓展,自主科研投入和全球顶尖人才的招募,从而提升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向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此外,资金也将用于培育新兴市场的本地科技人才,助力当地的数字化转型,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上一篇] 大象转身,银行科技演变这五年。

[下一篇] 欧盟发布研究报告:数字货币是一种永恒的金融发展,需要得到立法机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