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 来源:百家号
  • 时间:2018-10-08
  • 分类:互联网+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仅仅表现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更表现为构建在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型产业形态、社会经济、社会思维、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新型文化,它甚至催生了虚拟生活这一从未在人类社会出现并超越所有前人最大胆想象的生活形态。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它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从新型产业形态上讲,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社交网络、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大量新兴行业,几乎每一个传统行业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其对应行业。尤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行业,这些新兴行业的“新”不仅仅表现为交易渠道的渠道的变化,更体现为交易方式、交易结构乃至权力契约的综合革新。

    在经济层面,互联网通过对社会经济所涉及的各个行业的革新与颠覆,塑造了整体的互联网经济,它与线下经济互相依存、互为支撑。其特点表现为地域范围的无远弗届、参与人数的盈千累万、服务响应的及时快速、消费体验的称心如意、产品服务的快速迭代以及消费者选择权、评论权、参与权的显著扩大。

    在思维层面,分享、协作、民主、普惠、自由、平等等理念大行其道。这些理念对传统的独占、封闭、集权、权威等思维造成强烈冲击,并借由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渠道广泛传播,已经开始自下而上地改造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个体更加自信、开放、包容,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也更加关心自己的个性需求与应有权利。

    在人际交往方面,社交网络(包括如 Facebook、开心网之类的熟人社交网络,也包括 Twitter、微博之类的媒体网络,还包括 LinkedIn之类的商业社交网络)极大地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在社交网络中,各种信息、观点、创意时刻在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人们不仅由此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还可通过这一高效、平坦的信息传播途径获得自己的发言权,形成自媒体,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的平等、民主权力格局。

    在生活方式方面,由于大量的经济与社会活动迁移至互联网,人们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大量的工作,娱乐与消费任务,互联网成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相对平行的“虚拟生活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经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生活服务与商业价值,例如,腾讯的QQ秀和等级制度、林登实验室的第二人生等。未来这一空间可能会持续成倍扩大,甚至占据生活主体,形成虚实融合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商机。

    新型文化将是互联网对于社会思维、精神与文化的最大影响和典型体现。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将工业时代形成的所谓大众文化话语权下沉,真正落到组成“大众”的一个个用户身上。与工业社会抛弃贵族文化、迎合并引导大众文化趣味类似,互联网社会也将抛弃大众文化,进而迎合并引导个性文化和小众文化。互联网文化最大的特征势必继续表现为个性文化的觉醒以及小众文化繁荣,作为“主流”的、同质的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将面临析构的命运。

    观察互联网时代的上述特点,可以发现它延续后工业时代的趋势,与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文化心理渐行渐远。其根本差别在于个性化需求取代共性需求,多样化取代标准化,供给方规模经济让位于需求方规模经济。产生这一现象的技术原因在于信息产品是非物质性生产,可变成本很低,这就为生产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创造了条件,导致在信息时代的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以差异化的个性化产品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对于物质性生产,信息产品的生产模式也对其产生巨大冲击。借助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柔性制造和分工的多样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的现代化,物质性生产的可变成本也被大大降低,规模经济效应逐渐转向范围经济效益。尤其是对于侧重线上销售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来说,小批量多品类、短周期的生产方式已经初露端倪,结合柔性供应链和消费者定制其应对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大大提升。

    个性化经济的实质是集约型经济,工业经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自长来实现经济增长,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同质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个性化经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要素质量和要素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用知识减小生产要素的消耗与浪费,把知识转化为产品,是对知识的凝聚和利用,是一种消耗低、产出多、效益好、差异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模式的变化是技术、需求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分野。这种分野昭示着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新局面,从三个角度向金融行业提出新要求。

    (1)金融行业所服务的各类企业(事实上不仅仅包括工业,也包括农业与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其资金融通模式(如资金需求的额度与频度、资金交付的模式等)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行业需要针对新模式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

    (2)金融行业需要转变自身的同质规模经济思维,注重各种局域性、小众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依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聚拢海量的零散需求,形成范围经济和新型规模经济。

    (3)金融行业需要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引导用户参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反馈,促进金融服务领域的民主化,使用户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权利。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需要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这是时代加诸金融行业的最强外部要求,构成互联网金融的第一层次创新驱动力。


[上一篇] 互联网平台,只是拥抱人工智能,或难抵“新智能平台”的威胁

[下一篇] 运营商的大数据之路:从搬运工到用数据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