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虚拟银行:老牌金融中心香港的新课题


  • 来源:国际金融报
  • 作者:张者昂
  • 时间:2019-05-22
  • 分类:互联网+ 工具技术

 

作为老牌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中,继续稳坐第三宝座。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纽约和伦敦。

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似乎受到了撼动。相比内地积极推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电子支付大行其道,香港的金融业则显得有些“墨守成规”。

在香港,市民早已习惯了“信用卡+八达通”组合的传统支付方式,而这两者无法代劳的其他金融业务则交由传统银行柜台去解决,银行排队已是常态。所谓的“科技+金融”仅香港年轻人有些概念,更多的港人则是陌生。

为此,香港正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据报道,香港金管局5月9日又批4张虚拟银行牌照,分别由蚂蚁金服、贻丰有限公司、小米和平安壹账获得,其中,贻丰有限公司为腾讯与工银亚洲和香港交易所等组建的合资公司。

结合3月27日发放的首批3张虚拟银行牌照,以及4月10日发放的1张牌照,截至目前,香港金管局共计发放8张虚拟银行牌照。

“引入虚拟银行是香港迈向智慧银行新纪元的关键举措。”5月16日,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与传统银行互利共赢

虚拟银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没有线下门店,所有业务均在线上操作解决。按照香港金管局的说法,“虚拟银行只能通过互联网为客户远程开户和提供各类银行服务。”

有意思的是,取得虚拟银行牌照的不乏传统银行的身影。渣打银行(香港)在港运营160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传统银行。而同时,它也是3月27日获得香港第一批虚拟银行牌照的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的大股东。如何与虚拟银行互利共赢,是渣打银行(香港)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虚拟银行和现有的传统银行在业务上有不少重合之处。据悉,香港金管局有两块金融类牌照:一块是银行牌照,另一块是储值支付工具牌照(SVF)。而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拿到的都是银行牌照。不仅如此,根据虚拟银行的定义,其重心也会和现有的传统银行一样放在零售银行业务上,这势必会带来竞争和博弈。

相比之下,虚拟银行在运营成本上较传统银行更具优势。《经济学人》5月4日刊登的封面文章曾指出,虚拟银行不需要实体门店,仅通过线上操作即可完成一切业务,运营成本更为低廉。

面对虚拟银行即将带来的冲击,渣打银行(香港)认为,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竞争,或可以通过提供互补服务来形成协同效应。

5月16日,渣打银行(香港)发言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虚拟银行有助于传统银行发掘新业务模式,并提升数码化功能以优化客户体验”。不过目前,仍有部分客户更依赖于线下服务来处理日常银行事务以及相对复杂的业务,如投资理财,或按揭贷款等。“(我们的服务)与首阶段仅提供网上简易银行服务的虚拟银行进行互补,达成协同效应”。

差异化的运营路线,或许也是促进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和平共处的途径之一。

《人民日报》曾援引中国银行(3.820, 0.00, 0.00%)(香港)有限公司虚拟银行筹备组组长王澜的话报道称,“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并不只是线上与线下的区别,它在组织架构、产品研发、客户需求甚至思维方式上,均可供探索未来银行的运营模式。”

这也意味着,此后的虚拟银行和传统银行或将在运营模式、客户架构上存在差异。

安全问题引关注

由于虚拟银行不设实体门店,也让其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吴玥(化名)是一名地道的香港人,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她并不愿意使用这种“虚拟银行”或是线上支付工具,因为她对互联网金融心存疑虑。“你知道的,香港经常有新闻说,一些新的金融科技、科技支付公司有系统漏洞,多危险啊。我肯定不敢把钱放进去,还是放在银行里稳妥些”。

事实上,早在2000年,香港金管局就发布了《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要求参加虚拟银行计划的公司对其“计划经营的业务设立适当的保安系统”。

渣打银行(香港)发言人对记者表示:“我们在香港拥有160年银行经验,了解本地市场及客户需要,并已建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能为虚拟银行的服务及产品提供信心。”

“我们会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提供融合虚拟银行的服务。”上述发言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据了解,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由渣打银行(香港)(持股65.1%)、香港电讯(持股15%)、电讯盈科(持股10%)以及携程金融在港新设公司(持股9.9%)组成,其中香港电讯、电讯盈科以及携程金融均为科技公司。

以香港电讯为例,它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通信服务供应商以及科技公司,在云端运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都具有优势,在虚拟银行的运营上亦可提供安全支撑。

渣打银行(香港)发言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为客户带来更加个人化、符合不同情境和即时的银行体验”。

市民推广是难点

香港金管局之所以大力推广“虚拟银行”,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虚拟银行的业务目标是广大市民和中小企业。”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即老年人和其他一些想要使用,但没能力使用虚拟银行的市民,成为了推广过程中的难点。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出了这种担忧,由于“虚拟银行”无实体运营点,在推广过程中恐遇阻碍,毕竟老年人接受能力较弱,使用“虚拟银行”存在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一问题,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很重视公众享受银行基本服务的权利,争取做到虚拟银行与现行措施相结合,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

“除了引入虚拟银行外,我们还一直鼓励银行业界在发展业务网络时充分落实‘普惠金融’的理念。针对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市民,特别是长者以及其他希望获得便利的基础银行服务的人士,我们一直在与零售银行跟进协调,进一步加强银行在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总的来说,引入虚拟银行和现行措施相辅相成,促进普惠金融。”

除了用户推广,虚拟银行在精准营销上也存在困难。在宋清辉看来,“虚拟银行,特别是一些没有互联网基因的‘虚拟银行’,在获得客户上存在困难,很难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客户行为分析做到精准营销。”

对此,香港金管局表明了自己想法:“我们相信,虚拟银行此后会有合适的推广活动,协助和教育客户使用其服务。我们的消费者教育工作也会注意涵盖虚拟银行服务。”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曾表示:“提升香港银行体系达到更高层次的智慧银行阶段,不单纯是锦上添花,而是势在必行。为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期望及要求,银行及科技的融合刻不容缓。”

宋清辉也认为,虚拟银行的推出会对香港金融业带来活力,有助于推动香港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有益于香港经济发展。

按照香港金管局的说法,虚拟银行除了能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和创新,更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并促进普惠金融,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对于此后还会推出多少家虚拟银行,香港金管局对《国际金融报》也作出了官方回应:“我们预期需要在第一家虚拟银行运营一年左右之后,才可以对情况作出较全面的评估,包括虚拟银行开业后的运作情况、用户的反应、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它们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最后再考虑是否继续处理牌照申请。”


[上一篇] 寻找银行金融科技迭代之路

[下一篇] 社群是企业不能错过的最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