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移动互联网的“春秋”格局


  • 来源:草根网
  • 时间:2013-01-17
  • 人气:389
  • 分类:行业新闻

    作为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技术发展周期,人们正跑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它也代表着5大趋势的融合(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而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如同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时期,运营商、终端厂商、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的媒体和新诞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将成为这个战场上的几大力量。

     运营商的转型

    在产业链中拥有至高话语权的移动运营商已经在向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中国移动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努力,规模庞大和政策机制并不妨碍其将移动互联网确定为新的战略方向。对于发达国家市场的移动运营商而言,数据增值业务日益成为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而移动梦网流量的流失率非常快,让中国移动意识到自己必须得做一些布局。从目前的战略可以看出,终端与服务,是其抓住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两条胳膊。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处于世界前列的日本,运营商对终端、对移动互联网的控制力极强。而委托播思通讯开发的OMS移动操作系统与基于OMS的Ophone定制手机,透露出中国移动也有类似的想法:利用终端捆绑飞信、139邮箱等应用,放大自身已有的渠道优势。不过,在人口众多、市场层次繁复的中国,运营商定制手机并不能打遍天下。

    更令人期待是中国移动在应用服务上的努力。作为国内运营商类苹果应用商店模式的首次尝试,去年推出的MM对中国移动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在这条产业链上,除了移动和最终用户,手机厂商、应用开发商和个人开发者都被囊括其中。与移动梦网相比,MM具有更开放的姿态。而中国移动的触角也有越铺越广的趋势,无线音乐、手机阅读、游戏、视频、位置、电子商务等几大基地需要相关领域的创业者多加留意。虽然中国移动目前的产品线还比较割裂,但在解决了运营体制的问题之后,平台级的产品将是运营商未来最有可能的发力点。

    另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有类似的策略,在今年分别推出了Unistore应用商店和天翼空间。虽然与苹果的合作遭受诟病,但中国联通开始发力:运营商与手机制造商的合作更加紧密,终端厂商参与运营商的数据服务,帮助运营商提升数据服务在整体收入中的比重。
终端厂商的洗牌

    虽然有着从木材加工厂到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的成功转型经历,但诺基亚在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路上饱受质疑。在智能手机领域遭遇苹果和Google的严峻竞争之后,6月23日诺基亚的股价跌到了12年以来的最低点。即使诺基亚和中国的一些手机供应商主宰着低端/大容量手机市场,但手机的主战场和利润源泉已转移到智能手机上——苹果和黑莓制造商RIM 在近几年中的发展证明,在这个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操作系统+硬件)。接下来的几年中,苹果很有可能将在高端手机市场稳居大哥大地位,但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和软件提供商会全力对抗苹果在应用程序/产业生态系统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非英语市场中。

    其实诺基亚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出台许久,但船大难调头。Symbian操作系统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均逊于对手,和英特尔一起推出的MeeGo同样难以挽回颓势。从2003年开始,诺基亚展开了对内容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一系列收购,意在产业链的全方位延伸,包括图片分享网站Twango、移动广告企业Enpocket、数字地图提供商Navteq 、手机软件企业Avvenu等,但在此基础上推出的Ovi商店表现令人失望。其原因可能包括:Ovi和Symbian系统本身的用户体验问题;虽然诺基亚手机的市场容量很大,但Ovi商店出现较晚,只有新型号手机上才有;更何况在国内,诺基亚难以控制应用的安装入口,PC套件使得在互联网上下载Symbian版本的软件极为容易,这一点与iPhone明显不同。当然诺基亚仍然在改进,在其股价跌至低谷的第二天,诺基亚中国官方博客上就贴出了对开发者的利好消息,包括允许个人注册、方便开发者的Qt软件开发包、进入公测的Symbian 软件免费签名等。

    与诺基亚相比,苹果和Google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十分清晰明了。Google基于广告的后向盈利模式造就了Android如今的热度,在对美国手机市场最新的统计中,Android手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iPhone。而在中国市场,免费无疑将发挥出更大威力,摩托罗拉、索爱等许多厂家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的Android手机。不过,快速扩张的背后,过多的版本也很可能会困扰开发者和用户。

    而对于中国市场上的正品iPhone,其理念创新意义或许大于实际销售的意义。虽然与中国联通进行合作,但主要推广都是后者在进行,苹果自身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动作。这家引领全球风尚的公司,看上去不会把中国业务当作全球战略规划的重点。
传统巨头的进攻

    究竟移动互联网是与桌面互联网一脉相承,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新网络,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桌面互联网创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腾讯、百度或者阿里巴巴与你做了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怎么办”,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同样无法绕行。

    摩根斯坦利相信很多桌面互联网公司可以把握住渐进式增长的机遇,因为他们是最早关注移动商机的人。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表现卓越,手机上的访问量甚至超过了Google,有很大潜力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对一和一对多通信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装置的功能日渐强大,而Facebook 上的通讯选项也在不断增加,其领导地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而面临移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快速变革,摩根斯坦利认为,微软、任天堂和索尼这类公司的地位可能会岌岌可危。

    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腾讯或许是最具威胁的桌面互联网巨头。作为平台级公司,腾讯积累了可观的手机用户群和移动互联网基础。音乐、浏览器、社区等业务比较容易实现向移动互联网的转移,而且腾讯对此相当重视。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或许是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QQ上虚拟关系和手机上真实关系之间的矛盾、强联系和弱联系之间的矛盾。

    传统媒体也是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上一类“中国特色”的参与者,在采编权、品牌和制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现在政府已经要求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并给予了独家牌照、采编权等相关保护。来自传统媒体的主流内容仍然会是手机媒体的主要内容——唯一的CP。
创业者的机会

    在3G到来时,必须找到不同于过去的思维结构、应用模式。面对竞争,创业者仍有充分的想象空间。那些生下来就是玩儿无线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也是五类力量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主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将免费的资讯化内容和收费的娱乐化内容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公司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生,有着良好的互联网基因,虽然现有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不够丰富,但做无线业务多年,非常专注,对目标用户体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历史的沉淀,反而免于被传统的习惯羁绊,管理层大多数同时是公司的创始人,有着很好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创造力。

    在中国,许多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并没有接触过电脑,手机是他们最初的网络体验。作为比电脑更加个人化的终端,手机几乎知晓用户的一切:在什么地方,经过了哪里,和什么人联系,看什么内容。大量个人信息会在手机中留下痕迹,所汇集的数据几乎能拼凑出一个数字化的用户形象。终端特征和用户的潜在需求,决定移动互联网将会发生一些革命性的变化。移动性、随身性、私密性、用户识别性,是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深入挖掘并放大的特征。而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形态,也是创业者们可以选择的方向,现在看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移动社交,包括社区、博客、邮件;信息服务,包括新闻、搜索、广告、位置服务;娱乐,包括手机游戏、音乐、视频;交易,包括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相互间的结合,能够勾勒出移动新商业的大致模样。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很可能像美国未来学家保罗·萨福在1995年评价互联网时所说的一句话,“短期内的影响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其长期意义将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重大。”


[上一篇] 移动网络时代的个性化电子商务

[下一篇] 李开复"豌豆夹"项目点评: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