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 “雾霾”警报


  • 来源:北方网
  • 时间:2013-01-22
  • 人气:320
  • 分类:行业新闻

    如果说我们过去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主题词是“宏观经济”的话,那我们深信接下来经济金融问题的主题词之一至少是“财富管理”。在国内以产品为导向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如果把证券投资基金、信托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产品考虑在内,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渊源至多不超过30年。

     从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情况看,高帅富的派头依然。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发售逾30000款产品,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20万亿元。作为国内新兴的财富管理工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募资规模已远远超过国内同业如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募资规模的总和。

    然而,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几件“小事”却给这个主要的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雾霾”警报,虽不致命,但足该引起警惕。

    银行产品“复婚”资本市场

    行之难

     追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历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知”于2006年,“热恋”于2007年,“争吵”于2008年,“离婚”于2009年。目下,“七年之痒”之际,人们再次热议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复婚”事宜,谈何容易?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目标互斥性也是资金入市的重要阻力之一,因为前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后者追求融资最大化以及融资成本最小化。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入市问题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虽然商业银行努力发展基于资产管理的财富管理行业,但其资产管理能力却值得商榷,再者,发展股票型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对冲工具匮乏。

    信贷资产“表来表去”

     何时休

     2004年至今,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资方向热点轮换:2004年-2005年的汇率类产品,2006年-2007年的股票类产品,2008年的商品类产品,2009年以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尤其是信贷类或隐信贷类理财产品发展尤为迅猛,此后,地方政府借道银行理财产品等渠道筹集资金,上演信贷类理财产品“变脸”的“出表”功能:单一信托,贷款对倒,组合资产管理和资金池类产品等。无论是发售数量,还是募集资金规模,抑或是市场关注度,资金池类产品无疑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一枚“奇葩”。

    笔者认为,为规范此类产品发展,首先,应搭建理财产品风险“防火墙”,真正做到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隔离,促使理财产品真正成为银行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转移方式来改变自身经营模式及分散风险的规范举措;其次,应构建资产池类理财业务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子系统;再次,应健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法律制度约束,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督管理;最后,应建立第三方评级/评价机制,为市场提供揭示、分析、比较各种类型产品、各种理财机构信息的准公共品服务,并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的统一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度评估体系。

     理财产品投诉门

    何时关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共受理各类投诉事项2536项,投诉数量呈逐季递减趋势,与财富管理市场相关的投诉分类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保险两项,各自占比平均数分别为13.67%和7.17%,由此计算的投诉事项数量分别为347件和182件,其中有关理财产品的投诉事项多集中在外资银行,原因在于部分QDII产品遭遇重复投诉。存款变保单,理财变脸保险、券商和私募,违规代销,强买强卖,投诉案件五花八门,如何维护保持客户黏性并培养客户忠诚度,值得发行主体深思!

    第一代理财从业者

     还债

     常言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至今,第一代理财从业者,换岗的换岗,离职的离职,清算的清算,不由得使人想起阚治东《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中描述的第一代证券从业者的悲喜人生。

     2012年,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三件事足以印证这一事实。原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何炬星因涉嫌违规操作被协助调查,因其违规操作将艺术品产品募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同时还涉嫌偷税漏税;鉴于某银行个人金融部在理财产品设计中存在违规嫌疑,现将矩阵模式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架构模式调整为准事业部模式,成立资产管理部统领全行银行理财业务;荷兰银行梵高理财的两次改嫁,2007年10月,行业标杆的荷兰银行被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以720亿英镑天价成功收购,2010年12月,星展银行宣布以“0”代价收购RBS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零售及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客户和业务组合,两次改嫁,梵高理财已追随梵高而去。

    我期待

    “无摩擦”的财富管理

     展望2013年,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信托产品市场受到的“监管关注度”将会加大,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受到的“创新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一增一减”将明显改变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格局。

    未来,我们认为“无摩擦”的财富管理模式应至少具备如下特征:发行主体是综合经营机构或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除具备保值增值功能外,还需考虑财富的传承机制;财富管理产品投向要为服务实体经济,产品投向应实虚结合;财富管理产品结构应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财富管理产品的投向应以中长期的价值投资产品为主;财富管理产品应具有二级交易机制和实时的信息披露机制;财富管理市场应建立健全评级评价、投资者保护和第三方销售等服务机制。


[上一篇] 招商保荐安溪铁观音投降 业绩受质疑采购不靠谱

[下一篇] MALL的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