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插上信息技术的双翼后,大象也能够轻盈地飞舞。”谈及移动网络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银行而言,发展成为信息化银行将是一次充满挑战性的变革和转身。
昨日,工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工行移动银行客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户。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与金融被捆绑得更密切,银行在移动支付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双亿级”客户群
2011年,工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突破1亿户,时隔两年,工行的移动银行客户再次突破1亿户。这意味着,工行成为国内同业中首家拥有“网上银行”和移动银行“双亿级”客户群的商业银行。
据姜建清介绍,工行的电子银行业务起步于2000年。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工行选择开办电子银行业务似乎是在“逆其道而行”。不过,目前来看,工行当时正是选对了电子银行业务这一大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工行电子银行客户已经达到3.15亿户,年交易额由2000年的2万亿元增至320万亿元,翻了160倍,电子银行业务占整个业务的比重达75%。姜建清称,这差不多相当于23000个网点、23万名柜员办理的业务量。
“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成为‘21世纪的恐龙’。”姜建清称,“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没落,反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加速融合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等技术与金融加速融合,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姜建清表示,当前,随着资本监管加强、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加剧等新的形势变化,对银行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重大突破,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在改变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客户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金融运行。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等手段,推动银行经营管理质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客户需求。”姜建清称。
2012年,银行业内掀起一股“消灭信用卡”的热潮。银行与电信、移动等运营商联合推动的近场支付合作,“手机钱包”得以推广。在手机移动支付方面,银行更是大力布局。工行称,未来,随着移动银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工行将把移动银行打造成为全面融合客户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智能服务终端。
[上一篇] 我目睹的券商十年:一个行业的毁灭与救赎
[下一篇] 保监会发布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