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莫让乱象毁了形象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杭春燕
  • 时间:2013-05-21
  • 人气:394
  • 分类:行业新闻

    16日,省消协公布了部分申投诉的保险案例。

    案例一:南京章女士于2013年1月来到某农行,直接向银行人员表示办理定存。然而,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她每天都接到自称保险公司打来的询问电话,章女士均表示不买保险。2月初,自称农行的人打来电话,说再不来农行的话,她的定存就不能原额返还了!起了疑心的章女士赶紧向南京市消协反映情况。经调解,章女士退掉保险,拿回了本金。

    案例二:1996年,康某为其子在某保险公司宝应支公司购买了保险,约定缴费期限15年,每年缴纳保费600元,每四年返利一次1000元。2012年元月康某前去缴费时,却被业务员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一起到场。但其子在国外留学无法前来,保险公司以此拒绝履约。2012年,康某诉至宝应县消费者协会。经调查,合同中并没有相关条款。消协调解后合同得以继续。

    省消协副秘书长陆惜春介绍,2012年,省消协接到的关于保险的申投诉超过120件,较为普遍的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由于保险产品设计复杂,专业性强,保险合同包含了大量专业术语,根据信息对称的要求,需要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清晰的说明和解释。但从实际情况看,保险公司往往片面夸大产品收益,回避说明免责条款,引诱客户购买”;求偿权,“有的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往往通过"惜赔"、"拖赔"来减少或降低赔付责任,侵害了消费者求偿权,也形成了保险业久被诟病的"理赔难"”;隐私权,“一些保险公司将大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泄漏给第三人,导致消费者经常受到营销推销活动的骚扰”。

    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言辞激烈地“炮轰”中国保险业:“寿险,越做越像传销;财产险,基本上靠广告大忽悠;保险业,只是靠投机赚钱。”

    保险业,真的如此不堪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保险人士表示,郎咸平的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保险业,在国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行业。行业内乱象是存在的,但据此否定一个行业是极不理性的。”

    该人士说,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累积千千万万人的财力,结成一个抵御化解风险的大集体,在这个大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付出者,但同时也是受益者。通过付出,在遭遇事故时,得到及时的救助,这就是保险的基本功能。“保险就像飞机上的降落伞,虽然未必有用,但谁敢不备呢?”另外,像养老险、分红险还具备理财功能,同时可以规避税收、债务等对财产的影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医保覆盖了感冒发烧以及各种小病,老百姓都是通过购买保险去覆盖大病。因为大病发生的几率非常小,保险公司的赔付机会也小,因此保费较低,吸引了更多人来投保,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很多的民营保险公司应运而生。

    许多人对保险业不信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险业务员“死缠硬磨”的推销方式。对此,这位保险人士解释道:“推销是国际通用的保险方式。在美国,人们对推销是很习惯的,不论是购买保险,还是住房,都是直接打电话给经纪人,但中国人对此往往怀有不信任。”

    该人士认为,目前的舆论对保险业也有妖魔化倾向。“其实,现在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购买保险。最近,射阳县地方政府还到保险公司为农民购买大病保险呢。”当然,她承认,目前保险业确实存在一些不合规范之处,“应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积极的整改,从而让这个有价值的行业真正展示出价值”。


[上一篇] “服务+营销”双轮驱动的商业银行客服中心价值创造

[下一篇] 保险寻求创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