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竞争致代理手续费步步高涨,部分银行渠道高达30%。
7月,南方的雨季来临,这令某大型财险公司地方支公司负责人张毅忧心忡忡。
“以前也就怕发生大的洪涝灾害,现在是但凡暴雨都有点担惊受怕。”他对记者表示,今年公司的展业人员签下了好些赔付风险太大的企业和工程,有的在低洼地带一遇暴雨极易被淹,“本来前端销售成本就高了,再增加大的赔付支出,一年的利润就泡汤了。”
随着车险市场的日趋饱和,各家财险公司近年来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尤其是企财险,但伴随着不计风险、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局面,不仅大公司开始陷入“看天吃饭”的困局,小公司的日子更不好过。记者了解到,仅在张毅公司所在地区,在前几年进驻当地,并力图以价格战与人保、平安、太保这财险“老三家”争夺份额的中型财险公司中,近来已经有两家公司因为难以为继而撤离其当地分支机构。
费用高企
与寿险相比,财险公司在给业务代理手续费时一向更为大方、豪放,但也被认为是造成如今财险业混乱局面的一大症结。
张毅透露,目前公司个人代理的佣金都为18%,当地银行代理的手续费都为28%,而其他公司有的已经高达30%。“也就是最近这两年涨起来的,虽然之前有个行业自律公约,但前几年有些小公司新进来,很快就把价格搞乱了。”
根据监管层规定,最开始非车险代理手续费率的最高限额是8%,但随着财险公司迅猛增加后过度竞争的爆发,这一限额早就被突破。直到2009年,由于此前财险市场连续3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各地保险公司开始纷纷通过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的名义组成价格联盟,如山东、江苏等省就规定每笔代理非车财产保险手续费的支付比例不得超过该业务实收保费的15%。
据张毅介绍,在其所在公司的企财险费率中,总公司设定了28%的浮动,因此一开始为了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基层分支机构都是在原有费率标准上下降28%,也意味着给企业让利28%。但在银行介入代理业务后,他们本来是想控制原有成本,取消这一折扣,但习惯了低费率的企业显然不愿意,因此保险公司也只有咬牙承受这一步步高涨的销售成本。并且,最开始保险公司给银行那么高的佣金也主要是针对那些难度大的新客户,但没想到后来已经完全控制不住局面,现在就算续保业务都必须给到28%。
“这市场,只要一家乱,其余竞争对手只能被迫跟进,否则就是交出份额、交出市场。”另一位财险公司人士坦言,大财险公司的服务和小财险公司肯定会有差别,小公司只能拼价格,否则没有营收只能死,“如果不想早点死,宁可亏着做,把自己想象成撑到最后一个活下来的。”
在业内看来,在非车险市场价格战很容易取胜,因此那些分支多、网点多的大公司未必占优势。
据悉,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张毅所处地区的企财险费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般在0.4%左右,但现在也有公司出现了千分之一、二的费率。而上述财险公司人士也透露,他在谈一笔财产险业务时,其所在公司还在要求行业自律统一费率,但另一家公司则直接在自律标准上打7折,并称这种行业自律违反价格法。
但高手续费、低费率导致非车险市场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使业务量大幅增长,保费仅小幅增长甚至倒退。“去年我们基层公司业务量增长超40%,保费收入却增长不到10%。”张毅称。
承保风险大增
财险市场的不断扩大,积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对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也加大了挑战。
按道理,保险产品价格是根据灾难发生的频率、强度等制定的,如果合理定价,灾难损失应该在保险能承受得起的范围内,但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如果保费少收了很多,虽然在不出险的年份还看不出什么,但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可能就亏大了。
张毅表示,在公司实行展业和理赔专业化分工后,除了银行和中介,展业部门也外聘了一些营销员,包括由寿险那边的营销员兼着做,但由于不专业以及纯粹为了完成指标,这类展业人员完全不考虑承保项目的风险评估。
比如有一家做日杂的小企业,由于所处位置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去了好几家保险公司人家都不给保,认为风险大,而最终在他们公司投保。“保额是120万,我们一般是0.4%的费率,因为风险大还给加到了0.5%的费率,一年收了6000元保费,结果今年5月份一场火灾下来,该企业报损70万。最麻烦的是,我们核损时发现该企业根本就不规范,所有账目都无法核实,因此现在这案子还拖着没赔。”
事实上,令张毅郁闷的是,几年前,这种不顾风险评估,只管抢占市场的事主要发生在那些中小财险公司身上,而如今这类公司都纷纷尝到了当初恶性竞争的苦果。
据悉,一家几年前在该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型财险公司一开始就四处拉业务,盲目拓展规模,以至于接受了一些风险评估过高、已被其他公司拒绝承保的企业。“相邻地区有一家几乎每年都出险的企业,一发洪水必定被淹,当地保险公司都不敢保了,只有寻求异地承保,曾经也找过我们,最后与这家新来的公司签单了。果然,第一年就赔了100多万。这家公司这几年就没盈利过,现在没办法也只有退出。”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不是制造业,没来大灾成本根本看不出”,但目前对于小公司而言,随着前端销售成本的高企,即使不是大灾,仅小灾小难即可成为他们的生死考验。
“总公司要求我们把赔付率控制在65%以下,这样一年下来还会有些盈利。但这个标准对小公司是很难的,尤其刚开始拼规模,费用率也都在35%以上,综合成本率铁定是在100%以上。”张毅称。
而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关键指标,当前费用和承保风险的双双上升已经预示着2013年财险市场有更加激烈的竞争。有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财险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预计未来两三年财险全行业综合成本率将提升至104%左右,大型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将提升至101%。
[上一篇] 正视社交媒体地位 证券信息监管走出实质一步
[下一篇] 寿险信息难实名因有洗钱功能 业内不愿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