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险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下一个亟待开发的“蓝海”,反之亦然。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保险业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最近泰康人寿网上销售保障先送首期保费20%购物卡的做法就引来诸多争议。不少人质疑其与《保险法》规定相左,有违公平竞争;也有人认为,网上卖保险省去了中间销售费用,送购物卡只是把这部分利益奉还给消费者。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网络保险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制定网络保险专属产品审批制度,允许网络保险产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渠道,让利消费者,并进一步推进产品条款的通俗化和多样化。
网销占保费收入不足0.3%
事实上,保险业对互联网金融并不陌生。2000年,中国平安(601318,股吧)推出官网直销渠道,成为保险行业最初的“触网者”。同年9月22日,“泰康在线”全面开通,成为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当天,一名客户在“泰康在线”顺利完成网上投保,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张电子保单。2005年4月,中国人保财险推出国内第一张全流程电子保单。迄今,逾40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展网销业务。
除了自建电商渠道,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销售简单的保险产品(意外险、家财险、万能险等),比如淘宝网、财付通、大家保、向日葵等,甚至连中国电信也正积极筹划如何让客户在手机上就能轻松买保险。去年12月初,国华人寿在淘宝聚划算销售平台推出3款产品,短短3天内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火爆程度令业界愕然和艳羡。
强大的网民后盾和网购热潮激发着网络保险的潜力。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64亿,约占总人口的42.1%。与此同时,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及国泰君安研究,中国网上支付成交金额从2006年的105.7亿元飙升至去年的1230亿元,自2010年以来,网上支付金额每年以50%左右的幅度递增。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购物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
不过,我国网销保险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虽然较2011年增长123.8%,规模达到39.6亿元,但占中国保险市场整体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0.26%。而2010年美国市场网销保费收入已超过总保费的25%,英国车险和家财险的网络销售保费比例在2004年就达到41%和26%。
专家表示,中国庞大的网民规模为网络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潜在消费群基础,而相对滞后的网络保险消费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潜力。国华人寿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赵岩认为今年寿险电商规模或近100亿元;明亚保险经纪董事长杨臣估计,未来5年互联网保险的规模将达到5000亿到1万亿元。
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今后10年内,在世界保险业务中,将有31%的商业险种交易和37%的个人险种交易将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
交易便利成本低
网络保险的虚拟性带来交易便利。保险公司即时受理网上投保申请,意外伤害险等险种可自动核保、确认收费、生成和传送电子保单,客户可24小时自助交易,且投保人可不必前往保险公司柜台办理业务。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各种保险信息都能便捷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发掘潜在客户,促成更多交易。
其次,网络保险的成本较低。广东保监局、上海保监局此前的研究表明,保险交易和服务均通过网络进行,可节省代理费用和业务维护费用,降低销售成本。以某公司为例,其网络销售成本主要包括后援支持费用、网络通讯费用、保单寄送费用、单证费用、设备折旧等,总体费用率约为12%(若使用电子化保单,可免去保单寄送费用和单证费用,其费用率可降至10%),而其个人代理渠道的费用率约为28%,是网络销售渠道的2.3倍。
此外,网络给客户提供充分、真实、综合、个性化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多样选择,给客户带来自主的消费体验。网络保险允许客户在标准化合同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差异化需求,这不仅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也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比如,泰康在线根据不同网络受众群的产品需求开发了涵盖养老、理财、健康、意外、定寿等多种类型的三大e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都可由用户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搭配保障范围、保障额度、保险时间范围,价格也更便宜。
但需要保持清醒的是,目前,网络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消费者权利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大众对网络保险仍心存疑虑,比如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泄漏,尤其关心保费网上支付是否安全。广州、海南等地甚至曾出现不法分子利用假保险网站销售假保单的案件。此外,消费者普遍还担心网上购买保险后,在送单、理赔等方面不能享受与传统渠道同等的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纷纷试水
就在保险公司纷纷自筹电子商务部门或抢滩第三方交易平台之时,主业非保险中介或代理的互联网企业也打起了“分一杯羹”的主意。
6月19日,和讯网旗下保险电子商务平台“放心保”正式上线,旋即引来国寿、平安、友邦等20多家险企安营扎寨。和讯网副总经理王炜认为:“互联网保险正被视为行业寻求突破的一条重要路径,可以解决当下保险销售面临的"三难"问题(产品理解难、信任难、理赔难)。”
据了解,消费者在“放心保”平台上,可通过需求测试得到自己的保险需求评估和保险配置建议。在各个险种分类下,消费者可以查看各家公司同类产品的详情、特色、报价,减少购买误区。针对复杂产品,开辟线上咨询和线下成交服务模式。如果在“放心保”平台出现理赔纠纷,“放心保”将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理赔咨询和协助。
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正深刻改变保险业的运营模式。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保险行业过份倚重传统渠道的状况,而支付结算“瓶颈”的突破,将大大提高保险公司开展网上直销的动力。另一方面,APP、微信查勘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投保人的消费体验。
针对目前阻碍网络保险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专家建议制定网络保险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电子保险合同法律效力、道德风险防范、网上交易平台安全标准、网络保险地域监管等内容。
其次,因网络保险较传统渠道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建议制定网络保险专属产品审批制度,允许网络保险产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渠道,让利消费者;鼓励保险公司推出网络保险专属产品,进一步推进产品条款的通俗化和多样化。
再者,加快各业务流程网络化。推动批改(或保全)、理赔等业务流程的网络化,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一条龙”的保险服务。督促保险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行规范、安全、高效的网络销售资金结算方式,切实保证客户隐私和网上支付安全。
最后,要打击“假保险”网站,保护消费者权益。
[上一篇] 互联网金融大热 险企伺机抢夺虚拟财产
[下一篇] 市场化导向 保险业启动新一轮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