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营商“瞄”上互联网金融:挑战来自于自己?


  •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 作者:卢月
  • 时间:2014-05-23
  • 人气:413
  • 分类:热点资讯

    近日来,三大运营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互联网金融领域,话费宝、添益宝等产品扎堆加入了此前红极一时的“宝宝军团”。

    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20日,三大运营商公布了今年4月份的业务数据,用户增速均出现了放缓的迹象。而在目前4G网络发展尚未成熟、虚拟运营商挑战不断的背景下,传统运营商们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用户的眼球。但与基金公司合作的方式效果如何,似乎仍有待观察。

    运营商“瞄”上互联网金融

    货币基金创新步伐速度极快。近期不少基金公司联合运营商合作推出新一代“宝宝”,瞄准话费理财。

    20日,联通和安信基金联合宣布即将推出“话费宝”产品,该产品是行业内第一个专门为运营商主营业务量身定制的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同时也是业内第一次实现了合约机客户套餐资金的基金投资。

    据了解,基金公司和运营商合作历史已有两三年,去年金鹰基金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预存款送手机业务;而今年银华基金与北京电信合作,推出“银华货币0元购手机”活动。

    相对而言,“话费宝”更像上述两类产品的2.0版,运作原理是客户将合约计划涉及的全部费用投资于安信现金管理货币基金,安信基金将对应的基金份额予以冻结,而且支持自动支付每月的套餐费用。

    通过“话费宝”,客户盘活了原先用于消费的资金,使其衍生出投资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并免除了自助缴费的麻烦。

    此外,除了针对话费理财外,中国电信日前还推出余额增值理财服务“添益宝”,不过模式有点曲折,是和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合作支持其旗下的“如意宝”产品,而“如意宝”是由民生银行发起购买的汇添富货币基金。

    这一设计耐人寻味。用户开通“添益宝”后,账户余额即可自动理财,尤其是针对于预存的话费。“添益宝”上线后,中国电信也对其进行了推广,比如开通“添益宝”获赠4GB流量等。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1万用户开通了“添益宝”。

    “添益宝”是由中国电信旗下的移动支付产品“翼支付”负责开发与运营,总体来说,“添益宝”是作为翼支付的一项应用而存在着,翼支付的其他应用还包括网上购物、转账、信用卡还款、充话费等。

    其实移动运营商也瞄上基金支付业务。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翼电子)在今年4月份正式获得基金第三方销售资格,而且合作对象目前有嘉实基金。

    而对于运营商抢滩金融理财市场的意图,有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在于促进自身移动支付的发展。早在2011年12月底,三大运营商的子公司就均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其后续发展并不如人意。在2013年的移动支付格局中,仅支付宝就占了约75%的份额。

    事实上,一颇受关注的“添益宝”为例,在占据互联网金融基石——支付平台之后,通信账户已经不足以满足中国电信在互联网金融的布局规模。

    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融理财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孙贺佳透露:“与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板块战略将是下一步的业务重点。将来支付业务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互联网金融,有了客户,有了运营场景,接下来很多衍生服务可以做。”

    实际上,由支付业务切入互联网金融的不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持积极态度,相关产品也在准备中。公开消息称,4G牌照发放后,中国移动便推出“和包”支付品牌,而中国联通的“沃支付”也已经上线。理财产品方面,中国联通与工银瑞信基金、中国移动与汇添富基金均在商讨合作事宜。

    合作效果仍待考

    虽然三大运营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都很积极,但这种模式的效果究竟如何,目前尚未可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成为主导者,尤其是三大互联网巨头BAT提供海量的内容服务,运营商作为通信设施的提供者,只针对网络上的信息流量收费,较少涉及内容运营,其核心主导优势渐失。

    不过,对于涉水新领域,运营商还是小心翼翼。一位正在与运营商洽谈合作的基金公司电商部负责人就吐槽称,双方的合作谈起来真不容易。

    他与运营商的几轮接触下来感觉运营商有几个特点:一是总部在具体产品方面的掌控力较弱,也就是说即便是基金公司与总部达成了某种合作意向,但向各个省份推行的时候不一定能推得动,到了地方后还要再打通关,这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模式有差异。二是由于运营商都是国企,审批环节多,行事风格偏保守,这与灵活多变的互联网企业天差地别。

    在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看来,如果运营商能够把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数据用起来,甚至都可以用来开银行。

    “运营商有着海量的大数据,但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例如一个客户连续10年用中国移动的号码,月消费128元或呈现递增状态,那么起码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是该客户工作、生活很稳定,有固定的生态圈,所以他坚持10年不换号;二是该客户生活水平在提高,所以消费呈现递增状态。以此作为信用凭证,甚至可以给该客户放贷。”他说。

    而对于双方的合作模式,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电商部负责人表示,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场景、客户特点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诸如电商卖场有明显差异,比较特殊,运营商有几种业务模式存在与基金公司对接的可能。

    他介绍,其中一种模式是预存话费送服务或送手机,运营商在该业务上拥有大量的现金流。不管送手机还是送其他产品,客户都需要一次性支付较高的预存话费,针对这笔资金,基金公司可以通过一个专属产品来跟运营商对接,而不是类余额宝的模式。

    目前,从基金公司和运营商的合作来看,基本采取类似于上述合作模式。

    然而,有媒体从接近运营商人士处了解到,和运营商的此类合作,并没出现爆发式的效果,反响相对一般。这种合作一般需要和当地的运营商的分公司去谈判,总公司没有开启这项业务,所以基金公司只能一家一家分公司去谈判。例如,安信基金直接合作的是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银华基金牵手的是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天弘基金则是和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合作。

    此外,随着虚拟运营商正式放号,有基金公司将会在后期跟进和虚拟运营商的合作。

    对此,上述电商部负责人还介绍,和运营商的合作,还有一种模式是,运营商提供给客户类似于手机钱包的服务。虽然运营商该业务推行多年,但效果不明显,运营商现在对在手机钱包里做一个类余额宝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与金融结合的卖点去拓展手机钱包业务。

    虚拟运营商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科技愈加发达的现在,传统运营商们也在承受着不少冲击,虚拟运营商便是其中之一。

    进入5月以来,虚拟运营商在170号段掀起放号热潮。仅世界电信日前后,国美极信通信率先实现170电信、联通双线放号,京东通信启动转售运营业务;紧接着,苏宁互联的巴萨定制卡限量开抢,迪信通发布虚拟运营商品牌“迪加”。密集推出程度可见一斑。

    当下,虚拟运营商最吸引眼球的当属资费能降多低。按京东公布的资费标准,语音0.15元/分钟,流量0.15元/兆,短信0.1元/条,服务费10元/月,长途、市话、漫游资费合一,通话被叫全国免费。国美推出的“贴8”套餐,月消费低至8元,8元用不完下月继续用;“零零0”套餐则实现了自主消费,使用越多单价越便宜。

    除此之外,蜗牛移动最近启动了第二波“免卡”活动,在网上推出三款(0元,99元,199元)免卡方案交由用户投票选择,由用户决定最终发布的“免卡”套餐方案。这一做法与之前苏宁互联邀请网友参与18大套餐设计类似,越来越多的虚拟运营商将“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资费策略中。

    而有虚拟运营商企业聚焦于草根用户,也有虚拟运营商将目光聚焦于高端人群。如分享通信推出的“188”套餐,不限语音+3GB流量,率先在3000多位企业家中展开试商用,成为首个从高端用户群切入的虚拟运营商。在分享通信看来,这个群体“特殊而强大”,而其背后的逻辑却是针对细分市场,避开与大多数竞争对手在大众市场的正面竞争,实施差异化运营策略的体现。

    面对虚拟运营商新玩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坐不住了,13、14日,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相继推出了新的4G套餐资费策略。新的套餐资费体现出亲民化、弹性化的特点,并在套餐分享,流量不清零进行了创新。

    尽管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官方回应中并不承认此次降价调整是迫于虚拟运营商的压力,但在京东移动转售事业部总经理闫小波看来,虚拟运营商对基础运营商的冲击已成事实。“包括月末不清零、可共享等举措在内许多年都没有实现,而在虚拟运营商出现不到半年间,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就是虚拟运营商给电信行业产生的促进作用。”闫小波说。

    4G尚未引爆市场

    在虚拟运营商的冲击之下,传统运营商的用户增速也正在放缓。同时,在4G网络发展的不成熟,也成为了传统运营商们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据悉,20日,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已经公布了今年4月份的业务数据,电信的移动用户依然是负增长局面,而移动、联通的用户也出现增长放缓。

    4月份,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净减少103万,降幅收窄,3G用户仅增加83万户,远远低于移动和联通。中国电信表示,今年1至4月,其移动用户累计净减已达341万户,主要由于竞争对手推出LTE服务及加强营销推广。中国移动在4G业务上高歌猛进,中国联通也可以用42M的升级3G网络度过3G到4G的过渡期,而中国电信由于FDD制式4G牌照尚未发放,在业务增长上正陷入尴尬境地。

    不过,中国联通4月份移动用户净增长也仅为89.5万,远远低于3月,同时其3G加4G用户单月净增数211万也远低于3月份的328.7万。

    中国移动方面,由于4G业务的先行优势,是三大运营商中唯一保持较高用户增长的,其单月用户净增长为353.1万户,但也低于3月份的546.7万户。

    从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三家运营商都存在3G+4G用户净增量高于其总用户净增量的情况,这也说明3G/4G用户的增量主要来自2G用户的转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数据来看,4G市场并未引爆。

    “实际上和3G时代不同,目前电信市场已经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通信世界网总编刘启诚认为,4G用户增长的关键在于网络和终端市场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对用户的服务能力。

    在他看来,牌照发放在对用户增长短期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因素,最为关键的是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移到存量市场,用户的争夺相比过去更加激烈。

    虽然4G发展仍未成熟,但三大运营商的较量并没有停止。

    截至今年5月初,中国移动已部署4G基站26万个,目前城市覆盖数量已超过200个,发展用户400多万。中国移动此前的目标是,年底部署超过50万个基站,覆盖城市300多个,计划销售1亿部4G终端,发展用户3000万~5000万。相较之下,此前中国移动50万个3G基站建设完成花了5年时间。

    另外,从中国移动获悉,中国移动将从6月1日起推出4G新资费,与之前的资费相比,新资费的门槛更低、套餐内的流量更多,此外,流量季度包、半年包也打破了原来以“月”为周期的单一计费模式。

    “中国移动目前大概有半年的时间窗口去提前发展4G用户,但和联通当时发展3G战略不同,移动更多的是希望将原有的2G用户发展成4G用户。”刘启诚说,目前移动并没有到抢夺竞争对手用户的时候,在其7亿的现有用户中,仍然有大量的2G用户存在,眼下移动的打法还是把这些用户向4G迁移。他表示,“所以看到为什么移动会希望上更多的千元智能终端,便宜的资费和便宜的手机产品更容易吸引用户。”

    而对于联通来说,好的网络仍然是既有优势。

    在此前中国联通公布的4G时代移动宽带战略中,“3G+4G一体化”成为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关键词。据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介绍,中国联通将实施网络建设3G+4G一体化,终端3G+4G一体化,资费3G+4G一体化。

    可以看出,中国联通2014年内主要还是致力于其HSPA+ 42M 3G网络的升级和优化,其4G市场宣传意义大于内容意义。

    “3G业务带来的利润红利也将在一定时间内支撑联通在未来的发展。”电信专家付亮认为,目前4G尚未全面爆发,这给了联通一定的调整时间,可以考虑把现有的资源分到哪些地方。 


[上一篇] 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价值日渐凸显

[下一篇] 吴晓灵:互联网金融成熟后希望放松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