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概念从提出到落地已然对整个银行业的创新产生颠覆式变化。在移动互联时代,面对市场利率化,银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巨大挑战。
各种新兴金融服务的冲击,首先使银行业相当紧张。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银行业传统赚钱空间越来越小。国内传统四大银行一般在全国部署有万家营业点几十万员工,成本耗费巨大。相比互联网金融,诸如阿里巴巴、淘宝等小贷业务依赖互联网络做数据服务,其人员成本几乎为零。普华永道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现在银行如果不改变IT基础结构迎接移动所带来的挑战只有死路一条。
对此,宇信易诚移动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建利认为,银行业正处于新变革的前夜。在世界走向移动互联的当前,整个金融银行业大环境面临着来自于本行业乃至跨行业的多方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创新和渠道拓展敞开了新的通道。
传统银行业业务受到包括利率市场化、各种其他行业正面竞争及经济下行对其风险所带来的诸多压力。但银行又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原生技术模式。其新技术平台必须与传统行业的企业级特性相融合。
各大银行正在普遍调整其电商思路,为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金融商城,加强与传统电商的合作,以期“借船出海”,打造新型电商银行。而银行电商面临自身业务的显著缺陷。比如:购物体验差、严重同质化、售后服务差、性价比不高、缺乏战略决策等。
围绕行业重视最终用户体验的变化,国内IT 企业着眼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热点,纷纷深入打磨自主软件平台,在应用创新上探索高价值服务业务。
另外,在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下,国家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之相关联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
大数据技术及大数据应用同步也在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相比过去瞧不起互联网开源技术,银行业经历已开始利用互联网开源技术。
随着银行的“大数据”思维逐步形成,大型银行已在尝试利用开源技术做IT 系统的升级改造;并积极利用传统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服务创新。主要是客户越来越意识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把原来想像不到的诸如反欺诈反洗钱等手段充分利用起来。
由此,如何前瞻性地考虑数据中心的安全灾备及高效利用问题也随之成为热点。国家对数据信息的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数据中心的构建重在支撑业务及服务,而今数据中心做的不仅仅是基础架构的灾备和恢复,更重在业务层面的灾备和恢复。
目前金融IT 系统只有小部分服务器连有备份设备。国内80% 的城商行数据备份系统简单且无灾备中心。但是,诸多城商行已意识到风险并拟建设灾备中心。全国大约120 家左右中小保险企业需要满足保监会对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建设要求,但目前各个中小保险公司都没有技术能力来支持自身的建设。选择靠谱有经验的服务商已成为其信息化建设重点。
国内银行IT 企业跟随热点发展趋势,着眼于应用开发出更多创新的软件服务。
在中小金融IT市场,一部分服务商目标转向创新模式,更多向农村金融IT市场中寻找机会。
随着云技术的应用兴起与落地,服务潜在地发生变化,除了围绕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管理做金融私有云的租赁,开发相应诸如虚拟化产品管理的软件服务外,在热炒中的“金融云”,神州数码融信开辟了搭建金融云平台(即SaaS 平台),为村镇银行提供IT 运营外包服务。
经历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银行IT部门也认同,互联网银行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技术只作为必要的支撑手段。
互联网代表着交互、关联与网络,其核心是作为参与者的人而非技术。其并非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取代,而是IT 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由此,银行IT 企业着力于打造新型互联网银行服务渠道体系。新一代互联网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已从简单的交易渠道向整合了交易、营销、服务、管理、交互的互联网银行体系转型。整个金融服务平台依靠服务与营销、管理与管控、数据三大体系支撑。
专业人士分析,对于金融IT 企业而言,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渠道系统(包括:柜面、网银、ATM 等)这些条线市场为传统的主营业务,能够给他们带来常规的收成;相对而言,一直在被称之为IT 系统建设“大脑”的管理应用系统则是新兴业务,目前处于尝试性应用的初级阶段。
另外近年来,保险行业也开始热衷于做电子商务。由保险公司的高管带队组成电子商务专家团队以开拓新营销渠道。
在专注于金融IT 服务大框架下,服务商思路越来越走向开放,与业内多家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合作更多基于业务而非单纯技术合作;合作方基于业务作解决方案整合,或基于基础平台做专业增值。
[上一篇] 保险业解构大数据:目前停在对客户无效利用状态
[下一篇] 用户体验是商业化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