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金融支付安全新生态


  • 来源:金融时报
  • 作者:记者 牛娟娟
  • 时间:2014-07-18
  • 人气:301
  • 分类:业界动态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风险新形势,专家认为,创新支付的风险防控涉及多个业态、多个渠道,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因此,创新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工作机制,推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健康、共赢的支付安全新生态势在必行。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条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非面对面欺诈风险也快速上升。自2013年年底以来,从预授权套现风险事件,到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支付系统信息泄露,再到IC卡信息被读取的舆论风波,支付安全和风险防控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支付产业面临安全新挑战

    在7月17日举办的2014年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论坛上,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舒世忠表示,互联网金融支付目前主要面临几大问题:一是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时代的无界性和非面对面性增加了创新支付模式下账户信息的泄露风险,在开放的无界环境中信息转移传播速度加快,扩大了风险敞口。

    二是业务违规与风险交织并发。从近期爆发的行业性风险事件看,商户合谋欺诈明显,且机构在业务开展中普遍存在“多点接入”、交易报文不规范、大商户和大终端模式、绕银联转接、虚假商户等违规问题,还有些机构以创新之名违规保存账户信息,这些都在业务源头埋下风险隐患,且风险在传统和创新等渠道上串并发生,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

    三是风险洼地效应明显。支付创新跨界、跨平台发展趋势明显,支付产业链越来越长,但不同的参与主体的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风险容易向产业链相对薄弱环节集聚,对全行业的全网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份,中国使用网络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6亿人,年增长率17.9%,网民的使用率达到42.1%,网络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但是,网络支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公众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网络犯罪活动的危险。

    论坛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顾坚透露,据公安机关统计,在各类网络犯罪中侵财性网络犯罪占40%,这也是网络支付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金融消费者保护在深化

    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加关注和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然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典型的跨市场、无国界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再加上产品类型多、创新频繁、时间和空间转换快等特点,为监管部门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带来了隐私保护难、安全保障难、争议处理难、监督管理难、立法规范难等“五个难”问题。

    论坛上,来自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近期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该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于2012年年底,此时,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也成为该局的一项重点工作:首先,通过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来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人民银行相关司局正在起草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在策划之中。其次,致力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和确保监管到位。再次,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诉受理渠道。最后,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旨在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据了解,人民银行自2013年9月开始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

    该负责人还介绍,从今年5月到9月,人民银行还计划开展银行卡领域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专项检查,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入场展开。

    共建支付安全新生态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风险新形势,与会专家认为,创新支付的风险防控涉及多个业态、多个渠道,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因此,创新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工作机制,推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健康、共赢的支付安全新生态势在必行。

    2013年10月,公安部网安局、经侦局和中国银联共同发起组建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致力于联合产业各方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生态圈。目前,联盟成员单位从最初的29家快速增加到71家,联盟在风险信息共享、安全产品合作、风险监控协查、安全宣传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方面开展了联防合作。

    来自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银行卡欺诈率为2.11BP,信用卡欺诈损失率为1.04BP,与全球风险水平相比处于低位。在创新支付风险防控方面,中国银联与各方通过实时拦截、货物拦截和资金暂缓清算,2014年上半年挽回近2500万元的风险损失。


[上一篇] 银行要主动拥抱大数据

[下一篇] 互联网金融监管不能旧瓶装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