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来袭 传统银行要利用"新网络"留住"新顾客"


  • 来源:浙江在线-浙商网
  • 时间:2014-09-22
  • 人气:311
  • 分类:热点资讯 客户管理

    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成为流行词不过两年时间,其在产品设计、服务意识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今年“两会”上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它的兴旺也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的缺陷。

    那么,当下该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传统银行业如何突破思维应对市场冲击?

    “新银行”该如何利用“新网络”留住“新顾客”?

    “银行该怎么做,关键要看客户群体是谁。现在客户发生了变化,银行自然也要改变。”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如今银行的客户主要发生了三大改变:

    第一,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67美元,这反映出中国老百姓进入了中等国家水平;第二,高净值人群数量有所上升,据了解目前中国人均银行储蓄率成为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人民币;第三,创业群体正在不断增多,现在中国有767万大学生群体,2、3亿农民,他们都是潜在的草根创业者,“特别是阿里上市,这将激发大量的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杨再平强调。

    这样算来,银行业拓展业务的空间十分巨大,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些新客户群体。杨再平认为,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的是,随着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成为社会主力军,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银行业务也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所以物理网络数量多这一优势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正在被改变。“过去,银行物理网点越多,其优势越大;现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网络已逐渐在取代传统的线下服务途径。”

    那么,在“新顾客”、“新网络”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新银行”呢?“互联网具有突破时空局限、信息对称等优势,通过利用互联网来完成银行业务,将大大提高银行业务的办事效率。”杨再平说,通过互联网完成工作,可节约十分之一至十六分之一的时间。同时,互联网的大数据能为银行提供准确的客户信息,有利于银行将最恰当的产品推荐给最适合的客户。

    最后,杨再平建议,下一步,银行应该思考全国20万银行物理网点该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将物理网点与虚拟的互联网进行整合。

    利用大数据优势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来到我们身边,如今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7月31日,国内共有互联网金融企业1982家,市场规模近17万亿元。

    然而,这只“风口上的猪”,却屡屡出现的跑路事件、倒闭潮现象,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产业金融办主任潘峙刚认为,作为新事物,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多问题,但不是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控制风险健康发展的问题。

    以P2P行业为例,它的现状是扩张性和野蛮性,具体来说,2013年有70余家P2P平台涉嫌诈骗、跑路。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0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有1家平台陷入资金链断裂或倒闭状态;每10家P2P公司就有1家跑路,到2014年7月底跑路的P2P公司已有150家。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信贷、融资等业务尚未出台明确的法规,因此互联网金融实质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界定极为困难,很有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潘峙刚表示,从国际通行的实践看,不宜对互联网金融采取单一主体监管和机构监管的方式,而是应当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而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就是凭借科技手段,譬如利用大数据,实现功能模块化监管和企业行为监管。

    潘峙刚进一步解释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大数据,例如余额宝的但是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基于大数据。“大数据本身可以成为互联网金融常态化功能和行为监管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建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追踪企业社会行为轨迹,进行项目投资价值动态分析、信用查询等,从而达到社会化风险预警和管控目标。”


[上一篇] 中国企业转型:源创新须以客户为中心

[下一篇] CRM已经过时 现在是客户体验管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