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领衔互联网“紧缩化”移动医疗启动去“泡沫化”?


  • 来源:新康界
  • 时间:2015-09-08
  • 人气:209
  • 分类:热点资讯

        移动互联网退烧中?

        9月8日讯,据报道阿里原定校招的规模为3000人,调整之后招聘名额只剩下400人。阿里800-1000人规模的暑期实习生,亦只有很少一部分拿到offer。

        除了阿里,此前凤凰网裁员也影响甚大,另外,美团、搜狐等公司也纷纷在人员上有所收紧。

        在阿里马云、凤凰网总裁李亚等的表态中,不乏“人浮于事、架构臃肿、岗位重叠”、“整理队形”、“突出扁平高效的组织架构”等战略性辞汇。

        然而,就在一两年前,因为移动互联网热潮来袭,互联网公司之间,抢人仍是主要趋势,不止是成熟技术人员,更包括应届生,诸如“互联网大佬高薪在校园抢人,BAT掀抢人大战”之类的新闻,引得无数学子、业内人士以及局外的看客们激动不已。

        然而,即便是狮子,也有撑饱的一天。当电商、团购、社交、手游等一众垂直细分领域在掀起多轮圈地运动之后开始减速,一般性人才、资源的争夺战渐趋缓和。

        幸运的是,上帝总有开不完的窗子——随着2014年移动医疗元年的驾临,原本沸腾和不沸腾的人都沸腾起来了。

        野蛮人突失话语权?

        先从融资情况来看的话,移动医疗行业还是相当的欣欣向荣。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若抛开2014年的几起大型股权案,这一数字其实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总额。

        2015Q2的融资额并没有像Q1那样同比增长,相比2014Q2有所下降。就上半年整体融资而言,2015同比下降11.8%,但环比增长78%。从近6年上半年的融资额来看,201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问题是,似乎爆发元年即是最高潮。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各行业”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得像个野蛮人,搞得传统行业人心惶惶。但是,在移动医疗领域,野蛮人变成了乖乖仔,被整得没一点脾气。业务推进速度、范围、对核心业务的渗透、盈利模式甚至融资等似乎都闯进了沼泽地。

        近日,光合资本合伙人刘云与弘晖资本(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执行董事姜燕烨,围绕“医疗VC如何看待移动医疗”的主题,谈到了诸多关键问题。其中,光合医疗已不再将移动医疗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而弘晖资本则对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二者及其所代表的机构来看,移动医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终究是要来的,或者还不远了。

        拼模式OR拼资源

        作为光合资本医疗基金两个创始合伙人之一的刘云,系原GE高管,在医疗行业从业十余年。

        在其看来,去年业内提的“重度垂直”应用目前已经过时,目前应该是“垂直特色”。以光合医创基金备投项目为例,目前有两个移动医疗项目进入最后的评估阶段,一个是儿科领域,另一个是肿瘤领域,两家公司的共性是都做医疗企业E-Marketing,都有一些在垂直内比较有特色的小的移动应用,而且都已经盈利。在他们各自的垂直领域中,某些专题他们做的一定比丁香园更专业;在某些应用合作的医生级别上,一定高出春雨医生一大截。虽然这样的企业未来不太可能上市也不会有很高的估值,不过至少可以生存下去,可能是未来好的并购标的。

        弘晖资本执行董事姜燕烨拥有超过7年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经验,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分析师,专注于医疗及医疗器械行业。据其介绍,弘晕目前已投资了多个移动医疗公司,包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趣医网等。在谈到选择标准时,她表示,强大的团队、独特的资源及在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都是必要因素。考虑到大部分医疗资源都在院内,如何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的属性与院内资源对接,真正做到所谓“医疗”,而不是“咨询”十分不易。

        盈利模式,比创业者想象的重要得多

        在谈到有关移动医疗风口的话题时,刘云表示,从投资角度来说,我看到的情况确实投资人目前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但这不是说风口已经过了,而是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的投资风格也有不同,去年早期项目会比较多,现在和以后更多的是B、C轮。

        刘云接着说道,这是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今年6月,他在世界O2O博览会上分享过关于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分类,比如,在美国可行的商业保险、医生方、患者方、医院方买单的盈利模式在现阶段的中国都不可行,唯一可行的只有E-Marketing方向,但这也是个分散的尚不成规模的盈利模式。这个阶段或者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移动医疗还真的只能2VC了。这本身也没有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行业的应用初期都依靠资本,后来才有伟大的公司和成熟的行业。但是对于2VC模式的移动医疗本身就决定了越往后越难。

        对此,姜燕烨表示,不能完全说风口已过,但的确对新进入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可能创业的最佳时间已过。原因是去年涌现了大量的新公司,其中有不少完成了融资。这些公司涉及到了移动医疗的各个细分行业,除非有新的模式或非常独特的资源,后进入者进行创业或融资挑战会相当之大。

        医疗是目前被“移动”渗透最低的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将目光集中到了同样监管严格的医疗这个行业,但是,在红火的背后是商业模式的雷同及收入模式的不清晰。

        姜燕烨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公司都处于烧钱的阶段,需要靠资本不断向前推动,因此新创立公司的融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融完天使轮的想着A轮怎么融,融完A轮的想着B轮怎么融,融完B轮的想着C轮怎么融。”

        虽然有太多的创业者满怀热情地进入这个行业,但谈到对创业者的建议时,姜燕烨作为投资人的理性一面展露无遗:“现实往往是比较残酷的,大家都知道90%的创业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因此,建议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认认真真、好好思考一下,公司最独特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壁垒在哪里,到底能解决什么痛点,在整个生态链中是否是共赢的关系(尤其是涉及到医生的项目,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项目中),收入模式会是怎样的,现金流未来的规划。如果能想透这些点,那欢迎您加入移动医疗的创业大家庭。”


[上一篇] 解析中国银行业50强排行榜

[下一篇] 险企成立电商时机并不成熟:成本过高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