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如何重塑保险行业?


  • 来源:零壹财经
  • 时间:2016-03-21
  • 人气:63
  • 分类:热点资讯 互联网+

  保险行业对于保险本质的偏离已非一朝一夕,其中存在商业环境、技术条件、监管政策、金融演化等多种因素,并不适宜归咎于某一团体或某一机构。互联网能否重塑保险行业,能否促进保险回归本质,可从保险行业的关键问题着手进行分析。

   用户需求

  保险行业首当其冲的关键问题是漠视用户需求,漠视的原因在于低成本用户接触渠道受限和可获取的用户数量受限,因而提供服务的成本偏高,不能覆盖其运营成本。这是互联网最擅长之处,同时也是互联网可以重塑保险行业的重要理由。

  互联网机构对于用户需求有着充分的敏感性,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机构“以用户为中心”的特质,更得益于互联网金融具备极低的用户接触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机构能够从大量传统机构手中抢到用户,正在于其对用户需求的用心把握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也是其提高用户黏性、降低边际成本的首要手段。

  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重塑,一向从需求端发动,重在满足用户的长尾化、个性化需求。在满足了这部分用户需求之后,传统的“主流用户”被吸引进来,带动行业前端交易环节的整体线上化。然后以更加深入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牵引,互联网开始对传统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包括生产方式、交付流程、乃至金融支持等,甚至开始转向C2B,即直接搜集个性化用户的订单再进行生产。在此过程中,传统行业逐步实现了面向互联网的自我改造。

  而保险行业与其它已被改造的传统行业类似,在用户需求满足方面尚存在巨大空白,因而可能更适宜被互联网改造。

   信息对称

  保险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保险产品本身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掌握保险产品的全部信息而用户不掌握,用户难以真正评估保险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保障是否到位;另一个是机构运营信息的不对称,用户难以了解保险机构运营的真实状况,更不清楚自己缴纳的保险金被如何使用,既无从衡量保险公司的违约风险,也无法获得保险金的额外收益。

  利用低成本的信息展现和传播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是互联网的拿手好戏。正如电子商务用户通过对店铺和商品的评价,提高店铺服务和产品质量的透明度,影响后来用户的决策,实现店铺和用户权利的平等化。对于保险机构和产品,自然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但是这种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是低层次的。更深层次的信息(例如经营信息、财务信息)披露往往受到行业规则、企业惯例和法规政策的影响,具有较大阻力。

  但是保险行业作为涉及公众风险、影响公众利益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属于社会化企业,理应增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投保用户)的信息披露水平。虽然有监管机构代表公众进行监管,但是这种监管难免是统一的、粗放的,只能避免最坏事件的发生,却无力全面地保障公众利益。而互联网作为众包、众管的理想工具,应能在保险机构的信息透明、信息对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降低成本

  如前文所述,保险机构的大量成本花费在销售渠道、资金管理、内部管理和监管应对上,导致用户缴纳的保险金大部分被非核心业务成本占据,真正投入风险保障的资金被严重侵蚀,是其脱离保险本质的重要表现。

  互联网在降低保险行业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可表现于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新型营销渠道和方式降低销售成本;通过线上报案、理赔、支付降低赔付成本;通过市场化的专业分工降低资金管理成本,通过互助组织降低内部管理成本,通过众包、众管降低监管成本,等等。

  互联网具备的交易效率优势和由此引发的组织形态调整,是降低保险行业成本的根本保障。

  积累数据

  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传统保险机构对互联网技术的最大憧憬。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帮助保险机构高频次接触、获取、服务用户,获得大量的用户数据;另一方面,互联网引发的大数据积累在各行各业均在发生,这为保险机构连接、汇集多方面的保险数据带来便利。大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对于保险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有多方面的益处,例如:精细化风险预测,提高产品设计与定价的效率;精准刻画用户行为特征、预测用户偏好,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自动反欺诈,提高保险案件的理赔效率,避免资金浪费和欺诈损失;等等。

  目前的银行业和借贷服务业已经开始向大数据时代迈步,在电子商务公司、社交平台和数据监测机构的数据配合下,他们正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开展征信、审贷、反欺诈、精准营销、自动放款、贷后管理等各项业务。如果支离破碎的征信数据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整合并获得创新性应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保险行业的大数据时代也必然很快来临。

   提高效率

  一旦大量用户的需求开始从互联网渠道满足,高频次的用户交互得以建立,互联网对于保险行业的改造便无可避免。用户需求始终是互联网革新传统行业的发动机,为了抢到用户、留住用户,“触网”的保险机构不得不持续优化体验、改进产品设计。在用户体验被逐步优化的过程中,传统保险机构的响应机制、决策流程、产品操作、组织结构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自己更像互联网机构,能够更快响应需求、更快交付产品、更快提供服务。

  其中的关键,同样在于组织流程再造和服务环节细分,保险机构通过“脱媒”或“去中介化”实现对保险资源的全网络调度,保持产品与服务的动态优化,将是大幅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重归互助

  保险公司组织流程的再造和“去中介化”趋势,很有可能帮助保险行业重归互助形态。这一回归,一方面可借助互助保险组织实现,互助保险组织天生具有适合互联网的运作机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有望在我国短期内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去中介化后的保险公司在实质上也会具有更多的互助组织特征--通过众包和众管实现用户与机构之间的平等,显著提升用户在保险事务中的自主权和管理权。

  P2P借贷和股权众筹是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重归本质的先声,保险市场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其启动较晚,原因在于保险在金融行业里的规模相对较小、受关注度不够高。一旦创业者和互联网机构开始“觊觎”这一市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保险市场向去实体化、去中心化演进的趋势便不可避免,这一趋势无疑将促进保险行业重归互助形态。

  重归普惠

  如果上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中介弱化、权利对等的猜想均能发生,保险的普惠色彩将重新焕发。其结果是市场的极度扩大--保险人、被保险人齐心协力强化风险管理、扩展保险品类,将此前囿于技术、成本、机制等制约而不能覆盖的风险类型纳入保险范畴,使得保险行业真正成为社会风险的保障人。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渠道层面,后者有着充足的改造空间,并有其它金融行业可作参照。这一改造进程的速度,预计将更多受到传统保险机构思维、组织惯性和法规、政策的制约。


[上一篇] 智能+社区,平安银行网点转型之道

[下一篇] 从“互联网+”到跨界融合:商业地产探路线下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