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应以互联网思维实施转型


  • 来源:中国金融网
  • 时间:2017-05-26
  • 分类:热点资讯 大数据 数字化

    “不转型等死,瞎转型找死”,这句用在传统企业身上的话,如今同样可以用在农商银行身上。

    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存贷款利差缩小、互联网金融步步紧逼……生存环境的变化,倒逼农商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正如记者采访中,一位农商银行行长所说,留给农商银行的窗口期也就两三年。过了窗口期,接下来将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一些弱小的农商银行将会被强者收购兼并。

    建行联手支付宝,与马云握手言和;工行牵手腾讯,与微信开始打通……大行尚且因时而变,农商银行又有什么理由或资本不转型?既然转型是大势所趋,如何转型就考验着农商银行管理层的智慧和眼光。

    从目前转型情况看,作为地方独立法人机构的农商银行,反而越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商银行,危机感越强,转型动力越大。一些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农商银行,由于当地竞争不激烈,日子还过得去,转型动力并不足。有的农商银行即便转型,思维也依然停留在拼渠道、拼产品、拼服务的传统阶段,认为只要产品好、服务优、渠道网点多,就能无往而不胜。

    互联网时代转型,需要有互联网思维。这是时代决定的,也是当前互联网无处在的现实决定的。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无边界、去中心化、分布式;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周鸿祎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颠覆创新。还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连接一切,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对于农商银行来说,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从流量、平台、智能和数据等角度,重造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模式。比如,互联网非常重视流量,流量大,访客多,人气旺,就有效益。农商银行转型,如何围绕流量进行渠道整合呢?一方面,农商银行应将自己拥有的众多物理网点、各种银行卡、机具设备以及包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直销银行等在内的线上银行,整合成“四位一体”的全渠道发展格局,让银行的触手无处不在,让客户随时随地、非常方便就能接触到银行渠道;另一方面,要丰富理财、信托、基金、贵金属、卡、消费贷款、代理、托管等各类产品线,让任何一个渠道进来的客户,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都能满足其想要的金融服务。

    显然,互联网思维下的渠道整合,是为了引流和导流,是为了让更多客群顺利接触到银行渠道,并通过丰富的交易品种,吸引资金流进来,从而为银行沉淀低成本资金;而传统思维下的“拼渠道”,无非是多布网点,多放机具,做做网上银行,搞搞手机银行,但结果是线上线下割裂、物理网点和自助终端互不相干,虽然渠道建了不少,但缺乏整合,无法提高流量,在渠道建设上的高成本投入,难以产生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思维指导下的转型,会形成不同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发展张力。

    同样,互联网金融非常重视平台共享,因为越是聚拢客户量大的平台,越能产生赢家通吃的效果。农商银行转型,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哪个平台可以与其他中小农商银行共享。只要可以共享,就要向外输出,把平台做大。比如,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的农商银行拥有银银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自己用,还可以让兄弟单位共享,实现聚拢客户的目的,增加自身在同业市场上的影响力。类似平台不一而足。互联网企业,非常喜欢构筑“共享云”,农商银行若能移植这样的思维,在转型中,发挥自身优势,构筑某方面具有系统内领先地位的“共享云”平台,那么,这样的农商银行就会成为“平台银行”和平台赢家。

    互联网思维要求“从重到轻,大胆颠覆式创新;小处着眼,快速迭代”,同时非常重视大数据的作用。农商银行在转型中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思维,一方面将网点转型为智能网点,打造智慧银行,智能银行;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实现银行大数据在精准营销和风险把控上的充分发力,并按照“你的用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的思路,实现科技对客户画像的精准定格。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盈利模式要求多元化,操作模式要求人工+智能,获客模式要求金融+互联网,其实质就是要求银行从拼渠道、拼产品、拼服务,转向平台接口和流量经营。要实现这些目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顺应趋势,借鉴互联网思维,正确处理好速度求稳与质量求进的关系,处理好整体谋划与局部布局的关系,处理好保持定力与增进动力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集聚核心资源,依托先进科技,努力开创地方银行外接流量、内建平台、数据驱动的智慧经营新格局。


[上一篇] 强化客户体验 提升竞争能力

[下一篇] 如何设计实用的人工智能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