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业10余年来的“野蛮”式高速增长已经走到尽头。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字,1~6月国内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费572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数字仅增长约2%。将这个数字中含有的既往保单贡献的续期保费后,一个残酷现实是:寿险行业新业务保费,特别是银代渠道新单保费,继2011年之后再次遇到大面积负增长局面。更尴尬的是,去年以来明显高企的退保风潮仍有越演越烈的倾向,上半年,仅保监会各级机构收到的投诉案件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7%,其中大部分来自寿险业务。寿险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机。
首先,靠大规模增加销售人员维持的高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多年来,寿险行业销售增长基于营销人员数量扩张的套路,遇到新增营销员越来越难、增员成本不断提高、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原有营销员留存率偏低的难题,其最终结果,要么是营销团队实际萎缩,要么是队伍中大量含有“虚列人员”,导致销售能力明显下降。据保监会2011年统计,中国200余万人身险代理人月均税前收入约在1920元左右,甚至低于同期城镇人均收入的1998元。很难想象,如此低收入水平的队伍背后会是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中介团队;更难想象,这样的收入能为稳定、诚信、持续的服务提供激励,而不产生误导。
其次,偏离价值、偏离保障的保费增长率也已走到尽头。近10年,中国人身险市场充斥低保障、重储蓄的“理财型产品”,其中大量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这些“理财类保险产品”的普遍特征就是:期限短、趸缴方式为主、保单保障含量偏低(故通常不需要核保)、以收益率为主要卖点。同时由于保障成分低,销售成本高,只能寄希望于“高投资收益率”。有人以公司实际销售、管理成本估计,保险投资收益率如低于8%,这类产品根本没法产生盈利。
另据统计,除2006年、2007年外,中国保险业综合投资收益率基本在6%水平下徘徊。在销售中,此类产品亦普遍作为收益类产品推销给对金融保险产品不熟悉的中/老客户和大量的中等非富裕客户。尽管监管部门一直严令禁止,但在任务压力与收入利益驱动下,销售过程中仍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导。实际上,这类只有在高投资收益下才能使保险公司和客户双受益的产品在10年前兴起后,就一直存在严重隐患并有随时爆发行业风险的可能。
甲之砒霜,未必乙之鱼翅!2011年,实际已给行业造成“利差损”的理财类保险产品遇到一波还强似一波的“退保风潮”。当此时,一些业内大佬或还在叹息各种因素的“时不利兮”;可有幡然醒悟,若非四年前的“股市狂飙”,寿险公司早就跌进自己挖的深坑了吗?!
再次,寿险业销售与服务方式已走到尽头,必须“洗心革面”,全面转型。自2010年以来,寿险业非正常退保率持续提高,个别公司已超过5%的年度退报率警戒线。随着退保增加和满意度下降,投诉风潮也有蔓延之势;今年以来,四川、河南等地已多次发生群众性退保事件,加上与营业网点工作人员交涉时,因对保险公司不满而言辞激烈,一些公司的营业网点已无法正常工作。此外,一些地方还出现客户与险企的冲突起于一家、蔓延牵连数家的现象,行业信誉遭遇空前的严峻危机。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履新以来,极为重视对保险业的合规与风险控制,对违规、误导的市场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之外,处罚力度与频度亦“空前而不绝后”,诸如:提高回访要求,杜绝误导,并严格检查。各公司中、后台人手空前紧张,加班不穷,大量精力花费在处理各种投诉、纠纷工作上,经理、员工叫苦不迭。若仍不在销售、服务上转型更张,归元诚信,行业形象怕只会一年不如一年。
最后,理性投资人的无力支持将令寿险业的简单规模增长走到尽头。寿险业的规模增长必然寻求资本的支持,以满足监管层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2011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降,预计今年末或将有更多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低于100%监管合格标准的现象。理性的股东、投资人自然不会认可这种依赖低价值业务实现简单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投资人也会思考,这种简单规模增长对资本的不断的“饥渴”到底要不要继续满足,值不值得继续满足,自己还能不能对之继续满足?最终,即使继续投资的股东,也会用资本的力量倒逼公司的转型,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而那些不能获得资本继续支持的公司,将迟早被不愿或无力增资的投资人抛弃。
事实上,监管部门、寿险业及学界从未停止过希望寿险行业“根本转变经营方式、改善业务结构、改变销售方式,关注保障,提升价值”的呼声。如果说,这种呼声在几年前被湮没于股市狂飙带来的喧噪之中,那么在尘嚣渐定的今天,则是行业冷静、认真、积极地考虑向可持续增长方式转型的时候了。
前面的分析,也正是今日市场的共识:中国寿险业,不转型、就沉沦!
[上一篇]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积极开展“助推小微、三农金融服务月” 系列活动
[下一篇] 行政许可取消 保代注册转至中国证券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