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超73万亿 财富管理市场谋变


  • 来源:和讯银行
  • 作者:郭军辉
  • 时间:2012-12-21
  • 人气:404
  • 分类:行业新闻

    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竞争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在未来几年奋起直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真正成熟将标志着中国财富市场的成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合作大于竞争。

    和讯银行消息 2012年12月20日,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建行私人银行中心发布私人银行报告,报告称,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长14%。截至2012年底,预计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去年增长17%,相对于2009-2011年38%的复合增长率,增速有较大放缓。

     报告显示,高净值家庭普遍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总量都在10万户以上,安徽和甘肃等内陆省份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较快,超过30%。

     接受调研的私人银行客户中企业主占比最大,约占调研总量56%,其中有六成客户表示自己的企业已处于成熟稳定的阶段。另外,占比较高的是职业经理人(14%)、全职太太(7%)以及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5%)和专业投资人士(5%)。

    私行客户财富主要来源于创办实业公司(达59%),投资房地产获利对财富积累的作用明显下降。资产缩水人群与资产增值人群相比,50-59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明显较多(31%:19%),企业竞争更激烈,面临转型压力,贷款需求较大。

    私人银行客户投资更为保守 近五成倾向使用客户经理

     报告指出,从个人可投资资产结构角度看,2009-2011年三年间,基金和股票净值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下滑7%和5%,而居民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飞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和60%。

     报告称,在宏观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私人银行客户较去年更为保守,以保值为主的客户从2011年的30%增加到2012年的36%,低风险产品配置占比从40%提升到47%。

     投资产品方面,私行客户对固定收益和信托产品兴趣上升,对房地产和股票投资兴趣下降明显。2012年私人银行客户除了专属交易方式外,对通过信用卡、个人或公司形式获得授信更为关注。

    在渠道选择上,48%的客户倾向使用客户经理,20%使用私人银行中心,另有14%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和银行零售分支网络。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忠诚度较低,24%的私行客户在过去一年中转换过私人银行主办行,而且转换主办行的客户比例随AUM的增加而提升。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海外资产中60%左右集中在香港、美国和加拿大。

    财富管理市场格局未来谋变 证券公司或后发制人

     报告对中国目前财富管理市场进行分析,当前从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整个高端财富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2年6月,已有约16家中外资银行在近22个城市开设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专营机构,前五大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资产总额已超2万亿元人民币。

    中资银行多以来本身存量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从现有零售客户群中直接推荐或升级为客户获取的主要手段,多采用销售产品为主、辅以投资顾问服务的业务模式。

    随着财富管理市场不断成熟、高净值客户需求不断细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成为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证券公司享先天优势和政策利好,券商业务投资范围和管理资产运用范围不断扩大,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潜能将得以释放;信托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产品优势,依托其全牌照优势,理论上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几乎所有类型的产品,随着自主营销渠道的建立,能使客户渠道与产品设计并行;而第三方理财机构作为财富管理市场不断发展、分工细化的派生产物,在中国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市场和客户尚未成熟,绝大多数第三方理财机构以产品销售为主,严重依赖佣金,上游机构业务线向下延伸、自建渠道,不断挤压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代销空间,监管尚不明确,使整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竞争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在未来几年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其中近期由于获得资管业务相关政策红利而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证券公司将成为市场中强有力的参与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真正成熟将标志着中国财富市场的成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合作大于竞争。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必须借助证券公司、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研发能力,搭建私人银行开放式产品架构,培养混业服务平台。


[上一篇] 移动购物成风尚 淘宝族加快电商发展

[下一篇] “后市场”升级:专业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