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银行转型: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


  •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时间:2017-09-08
  • 分类:业界动态 数字化

 

    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在具体工作安排方面,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

    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多年来,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大型商业银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业内专家认为,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规范、稳健,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支持供给侧改革

    “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金融机构转型发展、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大举措。”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动员令”。业内专家认为,推动国有大行战略转型,必须紧紧围绕“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积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任务,充分发挥金融引导作用,协调经济平衡发展。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也是大型银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最为紧要、最为迫切的社会责任。

    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国有大行战略转型,需要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董希淼建议,应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立足实体经济企业的服务需求,通过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和定向性优化,改善和加大金融供给。

    “对于国有大行而言,未来来自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两类客户的需求将有所下降,可相应地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民生银行研究院王静文认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核心。推进国有大行战略转型,需要继续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003年年底,国家选定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拉开了五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序幕,触及公司治理层面的改革正式启动。随后,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获批,中行、建行、工行和农行分别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五大商业银行的治理环境、治理基础、治理模式、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逐步规范、健全和完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公司治理改革滞后为代表的体制性、结构性、长期性矛盾和问题持续暴露。

    “正是由于公司治理框架的不完善,诱使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极度短期化,‘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收益,高杠杆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盛行,忽视了质量、风险以及长期机制建设。”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

    “下一阶段需要完成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通过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以更好地响应市场和应对挑战。特别是要注重‘实现党的领导要与国有金融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相结合,促进形成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王静文建议。

    加强风险防控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资金多层嵌套实行监管套利,在体系内加杠杆实现快速扩张,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等相关业务迅速扩张,累积了一定的风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

    推动国有大行战略转型,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国有大行则应该根据金融监管的要求,加强微观审慎管理,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更加注重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平衡,更加严守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要求,更加健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更加完善前、中、后台防火墙,通过守住风险底线,回归银行业务本源。”王静文表示。


[上一篇] 从研究到应用:区块链与银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下一篇] 银行青睐区块链底层架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