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进展:P2P银行存管,这回官方说了算


  • 来源:百家号
  • 时间:2018-12-31
  • 分类:互联网+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推出重要举措:在该协会官网可以查到P2P平台的银行存管业务真实性和具体细节,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表明中国互金协会在行业自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项举措不仅砸实了P2P平台必须有银行存管的地基,也对以往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商业利益,对P2P平台打擦边球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给予了有效的监管。可以说,这对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资金上了一道双保险的安全锁。不良平台随意卷款跑路的情形失去了通路。换句话说,你可以跑路,但是很难卷款,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过去十年,中国P2P成交额超过了英美,这表明中国的市场体量、容量和需求量。市场在发挥主导作用,监管没有坐视不管,但是在两者的关系上,市场的自然生长力更为强大。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P2P的野蛮生长。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这让喜欢追风的投机者看到了希望。他们误读政府对于新生业态的提倡,故意甚至恶意裹挟了互联网金融不应有的附加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诈骗等传统违法犯罪的模式,借助新业态的幌子大肆泛滥。投机分子披上互联网的外衣,建起自称P2P的平台,大肆吸金,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走在监管空白地带,甚至公然挑战法律,使P2P这一新兴业态变成乱象丛生的罪恶苗圃。

    P2P成为淘金者、投机者、诈骗犯共生的乐园,而众多的善良百姓却成为一茬茬任人宰割的韭菜,许多人倾其所有投入P2P,有些人发动朋友圈进入平台,结果最后全被骗子无情卷走,有些人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对此,监管层并非无视、漠视、坐视,而是在深入研究市场规律,探讨P2P本身的运行规律,寻找根本的、适合中国特色的、长久的有效措施。

    有了P2P,就有了监管的行动。“1+3整体框架”的建立,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指明了方向。这次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对银行存款信息的披露更是将“1+3框架”落地的具体措施。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显示,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包商银行、厦门银行、招商银行五家银行在内的网贷存管情况。目前这五家银行共接入46家网贷平台。

    早在今年4月27日,中国互金协会组织完成了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信息披露系统的升级改造,并上线运行。系统升级后增加了银行存管信息披露功能,但直到近日才开始启用。

 

 

    进入该平台只需登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然后点击“资金存管”栏目,即可发现有存管业务的银行,但是要寻找平台、查看平台存管情况,还不够便捷,需要进入银行栏目,仔细甄别。

    银行存管只是P2P合规运营的基础条件,评价网贷平台的合规性和运营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以偏概全,不是有银行存管就合规,也不是合规就没有风险,所以广大参与者对此必须一清二楚。


[上一篇] 精准营销:从“广”告到“窄”告

[下一篇] 第十个“双11”还未至 三大电商已燃起熊熊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