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创新无止境


  • 来源:中国保险报
  • 时间:2013-12-02
  • 人气:301
  • 分类:行业新闻 业界动态

    保险业的创新永无止境,你永远无法拿着一张旧船票来登上今天的客船。11月9日,一场主旨为“在金融理财的变局中探寻保险业发展的新机会”的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创新无止境”成为业内人士共识。

    自1979年中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从商业模式到产品不间断的创新,为保险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从“坐商”“行商”到“网商”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无疑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在《中国保险报》微信公众账号近一个月以来发布的内容中,题为《众安保险开业 “三马”论战上海滩》的点击率高居第一,远超出第二位近10个百分点。

    11月6日挂牌的众安保险,因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的“三马”携手而引人注目,不设分支机构、全程网络销售的销售模式,被保险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是对保险业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

    这不是中国保险业经营模式的第一次颠覆。伴随着保险业改革开放过程的,正是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销售模式也从最初“坐商”发展到“行商”,再到今天如众安般的“网商”。

    1992年,当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上海”)将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的时候,中国大陆的保险销售模式还是门店式的“坐商”。

    “1991年和1992年,我连续两次来到上海,考察上海的保险市场。当时这里只有3家保险公司——老人保、平安和太平洋(601099,股吧)。经营的险种以财产险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寿险。销售模式和银行差不多,谁要买保险就到门店里来办理手续。”徐正广回忆说。

    徐正广时任美国国际集团(AIG)在中国台湾的子公司南山人寿副总经理。1992年5月,友邦保险获批进入中国大陆。当年9月25日,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友邦上海正式成立。徐正广从台湾先辗转调到香港友邦保险,之后由香港友邦保险调任友邦上海第一任总经理。

     友邦上海成立之初就遇到了经营方面的挑战。

    徐正广介绍说,友邦上海虽然拿到了牌照,但业务范围仅限于个人付费购买的保险产品。面对个人客户销售保险产品自然和对公业务有很大不同,坐在门店里等不来客户,毕竟当时知道保险到底是什么的人非常少。“友邦要想生存,必须转变销售模式,迅速在个人客户中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

    正是由于这种迫切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徐正广最终敲定:将友邦在香港和台湾已经成熟的代理人机制引入上海。友邦上海的第一批营销员有30多人,现任某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的刘先生是其中一员。

    “1992年,上海市民的保险意识真是"一穷二白"!”刘先生“陌拜”时遇到的“稀罕事”五花八门,不少人将保险和保险箱、保险丝混为一谈。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和一位客户谈保险,这位客户认认真真记录了好几页,然后说:“您说的我都记下来了,我到单位后请示一下领导。”无论刘先生怎么解释,这位客户也没弄明白为什么要自己花钱而不是经领导批准后由单位统一给职工买。


[上一篇] 扶植小微企业:保险创新“惠而不费”

[下一篇] 保险行业:野百合也有春天